台灣文化多元而豐富,加上近年來公民意識抬頭,對社會、文化與環境發展感受敏銳且關注度高,順應時代浪潮而生的文創設計、社區設計、數位科技應用、社會企業等引導了地方治理的創新營運模式發展,台灣的地方正在悄然改變。
地方魅力源自於在地居民對地方文化、歷史、自然景觀等資源以及物產的演繹而創造的總合體,具體展現在地方代表性的產物、產業和生活日常中,不僅僅連結地方的商業價值、文化價值,更是地方價值厚度的呈現,若能透過社會創新經營模式轉化,將加快在地發展的動能與速度。
提及地方資產,可從會計學上的「資產」概念來思考。一般而言,資產被認為是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能夠用貨幣來衡量計算,並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可依據其具體形式,分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然而相較企業的「資產」,有趣的是地方資產的所有權,地方資產的概念可想像為,在一地方區域範圍內的土地以上,甚至地底下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皆為地方資產,而所有權人可能包括公部門與民間。
除了較容易想像的有形地方資產,例如:古蹟、特色建築、公園、學校等公私有的既有空間及閒置空間等,另外,無形地方資產,例如: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等文化資產及地方品牌意象……,更值得大家發掘及運用。
活用地方資產的實踐方式可有多種不同的面向與切入角度,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嘗試歸納出四種操作模式,輔以國內外案例說明,期盼協助地方,能從自身的地方資產中推演出一套屬於自己可操作的成功模式,做為實踐地方創生的第一步。
當居民開始意識到地方發展面臨重大危機時,往往是能啟發地方重新檢視地方資產的開端,「如何解決問題?」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標。
在泡沫經濟崩潰後、觀光人潮遽減下,很多溫泉飯店歇業、也有擱置10年以上的大型溫泉飯店開發到一半退場的「蚊子館」,充滿著昭和氣氛的熱海人氣低迷,因此被貼上「衰退的觀光地」標籤,大家開始意識到地方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蕭條危機。
2007年,熱海市組成了「觀光戰略會議」,邀請產官學研以及市民代表共同參與,重新檢視原本以「團客」為重點的觀光策略。因而啟發了在熱海銀座商店街上幾位青年返鄉,成立NPO法人組織進行社區營造,深入了解在地人、當地事、盤點街區閒置空間等獨特的地方資源,也思考地方除了煙火、海灘及溫泉之外的其他可能,創造農業特色體驗、熱海小旅行等在地新服務。
NPO法人組織進一步在2011年轉型成為公司,思考如何不靠補助金的社區營造、自己賺錢活下去的永續經營模式,以提升整體街區不動產的價值。他們積累多年社區營造的經驗、掌握了不少地方資源,據此活化地方資產,除了創造在地小旅行體驗服務外,也大規模裝修閒置店面,為地方引進新的產業種類、形態,如:咖啡廳、特色居酒屋與民宿等,不僅吸引新的事業體進駐地方、也吸引新的年輕客群前往觀光。
熱海地區在衰退期間所保存未開發的昭和時代懷舊氛圍,再加上因應自由行的新觀光策略而新建、轉型改裝的觀光飯店及設施,創造出融合傳統街區與現代設計的獨特地方魅力,在地方政府與民間共同不斷地努力超過10年後,從「衰退的觀光地區」上演讓觀光客數量呈現V字形反彈的「熱海奇蹟」。
因應地方傳統歷史文化而衍生的特色節慶,往往是讓在地居民引以為傲的地方資產,然而節慶所包含的不只是在地人文地產景的總合呈現,同時也可讓人留下最深刻記憶點──人與人接觸的感受。
近年來,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在全球健康意識高漲的風潮下,成為不少地方創造新觀光人潮的手法之一。在馬拉松舉辦的前一天,特別企劃了歡迎選手們的精華版祭典演出,除了能提供給外來選手們體驗地方限定的文化慶典氛圍外,同時也為在地居民創造地方節慶的參與感。
舉辦在秋天的山形Marugoto馬拉松路線納入了山形市區內的歷史文化景點,從歷史遺跡、舊城河、街區活化的景點等,讓外來參賽者用不同的方式體驗市區風光、遠眺藏王山景,沿路都有在地居民替選手打氣加油,除補給站提供在地農特產品外,也在終點處為選手們準備季節限定的鄉土料理「芋煮」。
藉由文化驅動的地方亮點節慶做為媒介,巧妙而細緻地將各項地方資產融入馬拉松賽設計環節中,潛移默化中將地方獨特魅力傳遞給外來參與者,為地方帶來新活力與商機。
地方意象在此所指的是一個地方藉由文化氛圍、產業歷史、街區紋理、建築景觀等元素堆疊,加上時間的積累及淬煉,使人們在接觸後,喚起對地方產生的記憶與知覺感受。
大稻埕是見證過台灣出口榮景的重要港口,至今茶、布、南北貨、中藥等傳統產業在此地仍占有一席之地雖然歷經2008年金融風暴,街區經濟曾經嚴重衰退、空店率日漸上揚,所幸大稻埕核心主街──迪化街,在1990年代被列為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才得以保存傳統建築的美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都市交通動線的翻轉,讓傳統街區魅力重新被看見,傳統產業元素及古蹟建築特色成為文創產品設計及創新商業模式的養分。傳統的文化街區意象,在新興事業體的進駐後為傳統街區帶來一股新活力。融合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的多元風貌,巧妙地組成了一種全新獨特風味的地方魅力色彩,吸引更多國內外旅客以朝聖的心情前來一探究竟。
近年來國際間擴大文化資產定義,其中「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也逐漸成為各國保存重視的重要標的。自1987 年第一條歐洲文化路徑──「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Th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Pilgrim Routes)」(亦稱為聖雅各之路)舉世聞名後,以宗教、族群、名人、經濟、生活型態等以文化歷史脈絡發展的各式主題,陸續被提出系統性的保存路徑上的地方資產,這些廊帶式的地方魅力都成為接軌文化觀光發展的重要土壤。
台灣近400年的歷史,經歷原住民時期、荷西殖民時期、明鄭統治時期、清朝、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遷台等歷程,多元文化與族群的融和,呈現出台灣文化蓬勃多樣的面向。而台灣的古道路徑,承載著過去產業發展的脈絡及族群融合的文化歷史,不但值得被挖掘、保護,更是展現出值得被重視的台灣價值。
透過文化路徑的價值傳遞,連結人民與土地的光榮感、傳承歷史記憶與促進社會對話,具體展現台灣獨特的文化魅力。然而文化路徑的發掘保存、規劃整合、接軌商業模式,耗時費力,卻是一個能讓更多人深度認識、了解台灣地方獨一無二價值的途徑,亦是通往國際的主題式文化觀光空間的媒介。
台灣雖然不大,但每個鄉鎮地方皆有其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如何活用地方資產,並藉由創新的手法發展地方事業來持續經營獲利的商業模式,藉以完備地方良好基礎及商業環境,吸引新型態業種及業態發展,進而帶動人口回流、人才移居,才是能讓區域永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