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屏東火車站下車,沿中山路步行約10幾分鐘,就會看到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眷村—「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經過逐年修復,當年一排排獨棟、參天老樹和寬廣庭院依然美麗,昔日的日式房舍則變成獨立書店、人文空間、部落生態據點、咖啡輕食館,超過20家以上特色商家匯集成新亮點。
(圖說: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眷村─「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
一棟老房子,伴著幾位年輕人喝著新茶、看書,悠閒地消磨時光,成了勝利星村最常見的場景,時間在這裡彷彿放慢了腳步,老房舍、老物件,重回半個世紀前的風華,卻又多了新鮮的韻味。
以往的孫立人將軍行館,縣府引進「南國青鳥」書店,為南臺灣捎進文青氣息;舊日是陸軍軍官校長宿舍的將軍之屋,改造成親子共讀的大樹冊店;永勝5號是作家張曉風的舊居,現由屏東在地作家郭漢辰進駐打造為微型文學館,濃濃的書卷香在巷弄間流動著。
經營小農商店的「耕心-好食.好物.共好平台」老闆江采薇說,進駐勝利星村的店家幾乎都是屏東的NO.1,今年初園區隨著台灣燈會打響名號後,遊客回流率相當高,如今每到假日都吸引不少人潮參觀遊憩,更是許多文青網美必拍的聖地。
屏東,這塊以往給人只有墾丁的海、鮮甜芒果蓮霧和海鮮印象的土地,跟文青、創造力似乎難以聯想在一塊,讓被許多部屬暱稱「老文青」的屏東縣長潘孟安,很不以為然。
(圖說:老建築、老故事,潘孟安縣長要找回屬於屏東人的文化記憶。)
「看不見並不代表沒有」,他深知屏東早在大航海時代就躍上國際舞台,時至今日,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東南亞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的文化交融不斷迸出火花,所積累的文化底蘊一點也不輸六都。
近年趁著前瞻基礎建設,縣府向中央爭取4億多元的「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終於讓這位老文青活化歷史建物的夢想得以實現,除了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1936年的菸葉廠目標成為大博物館、1909年的糖廠和1977年紙漿廠變為縣民公園,這些原本只存在老一輩記憶裡的建物和故事,再一次回到縣民的生活中。
位在屏東市中心的演武場就是一例。建於昭和4年(1929)的演武場,從原本宣揚武道的練武場,到見證傷痛歷史的228事件集會所、後來國軍的軍人服務站,始終籠罩於肅穆的氛圍,直到今年修復完成,轉型成為屏東市的藝文空間,但仍維持原日式建築型式,見證時代的演進。
(圖說:演武場,建於1929年,成功轉型為屏東市藝文空間。)
「修復如舊」、「文創在地化」是屏東再造歷史現場最重視的兩大元素。歷史建築象徵一個時代,外貌變了,也就等同與當時的歷史連結脫離了。為了百分百重現原貌,修復前屏東縣政府花了一整年投入所有建物的研究調查,從最基本的外觀形貌到內部建材、工法與裝飾,通通表列清楚,然後尋找符合要求的匠師、材料,光要復原塗抹竹編牆的石灰就花了一年養料。
老建物修復不馬虎,但要如何活化,更是最大的難題,稍不注意就可能淪為蚊子館。
「老建築就是適合講故事」,屏東縣把這些再造的歷史現場定調為講「在地」和「打品牌」的〝日常生活場域〞。修繕好的空間引進可以表現在地特色或物產的業者經營,或提供租賃優惠,吸引屏東青年返鄉創業,從「單點」擴充到與市民生活相呼應的「場域」,翻轉老建築成為輸出屏東文化的響亮品牌。
(圖說:再造歷史現場,擦亮在地價值,建於1936年的菸葉廠,目標轉型大博物館。)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屏東第一個主打的文化品牌場域,在這裡縣政府負責行銷,設網站、出季刊、發IG,規範每週六日所有店家必須開業,避免民眾撲空。未來除了每年固定舉辦燈會和生活節外,還會帶領店家參與各類會展推廣,提升園區的知名度。明年67棟房舍全部修好後,也會篩選包括青年旅店等更多特色業者進駐。
「修復老建築費時又燒錢,事後維修也相當不易,但我們為什麼還要做呢?」潘孟安強調,就是希望透過這些老建築重新找回屏東人的文化記憶,而且這些被廢棄的歷史建築群大多位在市區精華地段,倘若繼續任由它們荒廢,不僅浪費資源,也有損市容,一旦修復並成功活化,將為屏東創造難以想像的經濟和文化效益,「這是屏東的文化軟實力,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