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建造的屏東公園(舊稱中山公園),綠樹如蔭、湖光粼粼的景象,百年來幾乎沒什麼改變。而這樣超過百年歷史的公園,固然是城市的記憶,但對許多親子來說,遊憩功能卻是不足的。
近來相繼落成的台糖縣民公園、永大共融公園、和平公園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就像震撼彈,一下子樂翻屏東人對公園的印象,還吸引外縣市民眾來朝聖,體驗共融公園的樂趣與生活美學。
「屏東有很多三代同堂,公園應該是可以促進共融的中心,不分年齡、族群或是身心條件,在這裡都能夠串在一起,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屏東縣長潘孟安說。
但,什麼樣的公園是民眾所需?孩子們希望的公園又是什麼呢?
去年10月,改造自台糖舊紙漿廠的台糖縣民公園一曝光,9樣親子鞦韆及多樣共融遊具,跳脫坊間常見的罐頭式設施,馬上就抓住親子的心。
永大公園是屏東進一步邁向共融公園的試金磚。負責工程的工務處長楊慶哲考量當地既有舊眷村改建的國宅、新搬遷來的年輕家庭,一旁還有多元照顧中心,必須兼顧長輩、兒童和青年需求,於是就有了「共融式主題公園」的定位。家中同樣有學齡兒童和失智長者的設計師吳至剛心有戚戚焉,「老人家最怕跌倒;小孩最怕遊具互搶」。
為了讓長輩克服跌倒的恐懼,願意出來走路,永大公園鋪設一條厚3公分,長約300公尺的環狀軟墊人行步道,中間還架設防滑扶手,休憩座椅也採環狀排列方便聚會聊天;要讓兒童玩得盡興,遊憩區融入屏東海洋元素設計,一艘海盜船躺在白沙上,集合溜滑梯、攀繩、獨木橋、玩沙等設計,加上椰子樹、鞦韆,夜晚還有波浪燈光投射,讓孩子們玩得太嗨不想回家。
(圖說:屏東永大公園。)
在這波城市公園建設中,屏東首創將「兒童表意權」納入新修正的「屏東縣公園管理自治條例」,也就是屏東縣境內的公園要新闢或更新兒童遊戲場設施,社區兒童可以自主表達意見。
「兒童是公園使用者的大宗客戶,不過以往公園設計時,通常也是最無聲的一群」,潘孟安認為,不能單方面依大人們的決定,聽聽孩子們的聲音,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6月22日開幕的和平公園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就是「兒童表意權」的經典詮釋。
走進色彩繽紛、占地2500坪的無障礙共融遊樂場,有屏東首座大型滾輪滑梯、鑽石轉盤、花灑區、挖沙區、樹屋、親子野餐區外,並特別針對身障者設計飛翔滑軌、輪椅鞦韆,讓行動不便的朋友坐輪椅也能玩。這些全來自孩子們的想法。
「自己的遊戲場自己蓋」,社會處長劉美淑說。無障礙共融遊樂場在規劃之初,先後舉辦三場參與工作坊座談會,邀請家長、各年齡層兒童、心理諮商師、公園設計師一起討論,藉由圖畫、勞作、心理引導孩子們表達心裡想要的公園,再一步步將童言童語轉化成實際可完成的遊具。
有位自閉症兒童畫了一隻長頸鹿,自閉症孩子的世界不容易理解,劉美淑問了家長才知道,身心障礙孩童到公園通常都只能在輪椅上心酸地看別人玩,而且他們對遊具的觸感要比一般的遊具更為強烈。後來雖然長頸鹿沒有化為實體遊具,但縣府又加辦一場身心障礙兒童座談,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家長感動。
共融式公園在台灣,屏東的起步並不算早,但就如潘孟安所說,「共融」是指能看見他人需求,為他人設想的一種生活態度,屏東縣政府從使用者的視角出發,打造一般兒童、身心障礙兒童乃至成人、長者都能在同一場域中「共處、共學、共享、共玩」。
或許有人會問,共融公園幾乎都是特別設計的遊具,經費和管理是不是比較貴、比較麻煩?「其實,和一般公園相去不遠,唯心而已」,潘孟安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