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啟用將滿四年的高鐵苗栗站,驅車前往縣政府辦公大樓,一旁的「城市規劃館」裡的教室正在熱鬧開課,這裡是苗栗第一個青年創業基地--「苗栗青創1號」,我好奇問起教室名稱「後生共下沙龍」,苗栗縣勞工及青年發展處(簡稱勞青處)處長彭德俊笑說,這是客家話的諧音,意思是:「年輕人的聚會」。
時間倒回2016年初,以「山城」聞名、人口不過54萬的苗栗縣,竟然繼桃園市之後,成立了全台地方政府第二個青年專責單位。儘管是跟勞工業務合併(共有勞資關係、勞工服務、青年發展三個科),但目前依舊是非六都唯一有這類單位的地方政府。
替這單位掌舵的人,是中央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在交通部、水利署、縣府建設處及文化觀光局等許多單位歷練過的彭德俊,現年45歲的他,不但是苗栗最年輕的局處長之一,夫人也同樣在縣府服務,而且兩人都從外地來此落地生根,如今在苗栗一待十餘年。
到任苗栗勞青處這兩年,彭德俊對農業縣市的青年事務有什麼觀察?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吸引青年回流?以下是《城市學》的專訪精華:
《城市學》問(以下簡稱問):先請處長談談,苗栗縣在2016年成立「勞青處」的想法是什麼?
彭德俊答(以下簡稱答):以前「勞工」事務是跟社會處一起,有經過幾次變更,後來縣長(徐耀昌)覺得,苗栗也有將近26萬名勞工,各縣市愈來愈視勞工聲音,加上「青年」也是另一個非常受重視的議題,所以決定獨立出來。但因組織編制員額問題,每個縣政府能設多少局處,必須依照人口數,而苗栗只能再成立一個處,所以就把勞工跟青年變成一個處。
45歲的彭德俊(左一)目前是苗栗縣政府最年輕的局處長之一。(圖片來源:苗栗青年創業工作坊臉書)
其實以前縣府也有青年業務,是在勞工社會處下面的一個科,提升到處的位階後,現在勞青處就有一個專職的「青年發展科」,直接解決青年問題。
問:把青年事務獨立出來三年多了,目前有哪些成績?
答:其實青年的業務面向很廣,我大概抓些重點講,第一,我們希望聽到青年的聲音、了解青年議題,所以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不但定期召開,委員除了官員跟專家學者,還有15位縣內青年,討論議題包含縣政、社福、產業創新等,只要跟青年有關的,都可以透過這個委員會來提建言,反映青年的想法,如果經過各單位評估、覺得可以落實,就會變成為各單位推動的施政方針。
問:我看到勞青處網站的訊息,你們好像也辦了很多場「願景咖啡館」?
答:那是另一個不一樣的層面,我們在各地召開這些活動,希望更直接地跟青年互動,在願景咖啡館裡,其實我們是列席跟旁聽的角色,議題由他們自己發想,然後跟當地青年討論,如果有人覺得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回應或涉及公部門政策,我們才會發言。
透過這樣的討論過程會發現,可能有些年輕人的想法,跟我們目前的推動方向有落差,可以讓縣府更貼近年輕人需求。比方,很多年輕人回到苗栗之後,也不知道想做什麼,到底要就業、還是創業?這時我們就會透過一些培力課程或職涯體驗,幫他們慢慢探索。我們也會找各個社會階層的代表來,像老師、護士、消防員、警察、青農等,在臉書上做網路直播,跟青年互動,分享職場甘苦談和心路歷程。
成立青年事務委員後之後,這幾年勞青處舉辦過多場「願景咖啡館」,和在地青年交換意見。(圖片來源:苗栗縣勞青處)
問:不少縣市都積極開拓青創基地,苗栗縣在這方面呢?
答:目前我們有三個青創基地,一號是縣府旁邊的城市規劃館,二號在公館的苗栗特色館,三號預計會在竹南的龍鳳漁港。每個青創基地的定位都不太一樣,一號是做創業輔導,二號是品牌聚落,三號未來打算以海洋教育、生態及水上休閒活動為主。
問:跟都會區比起來,苗栗這邊的青年有明顯的創業取向嗎?
答:苗栗這邊大部分是走青農跟文創,或者有些是承襲家族事業的第二代創業家,希望讓統產業轉型。
問:處長應該常在第一線跟青年交流,有沒有聽過一些難忘的意見?
答:還好,我也不算年紀太大,所以跟他們的世代落差沒有太大。青年朋友的問題其實很多元,碰到的問題也不會一樣。
比較大方向來說,畢竟苗栗的條件跟資源不如其他縣市,比如我們比較靠近新竹,往南的話就是台中,剛好在中間。但你如果比較,新竹是科技城,台中又是直轄市,兩邊都有園區,苗栗的先天條件不能跟這些鄰近縣市比,要怎麼樣讓年輕人願意留在自己家鄉,我們必須很努力去說服。
問:對於青年事務,縣長有給你什麼KPI或指示嗎?
答:沒有,我們也不希望這塊(青年事務)用KPI去量化、檢討,而是希望以質化的部分,去建立一個對青年友善的環境。縣長對這還蠻授權的,我們的政策都是由幕僚先內部作業、討論,之後再跟縣長報告,他覺得OK、就這樣做了。
當然,苗栗財政比較艱困,所以我們定調青年政策的時候,就不希望一直發補助金,或只提供優惠貸款這種方式。如果你是用這種資源讓年輕人留下來,當資源不見了,年輕人也就走了。青年政策這部分,縣長給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去聽年輕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然後盡量幫助他們留在家鄉。
勞青處設計的地方共同品牌「菁」,透過市集活動推銷苗栗青年製作的精美好物。(圖片來源:苗栗青年創業工作坊臉書)
問:您過去的專業背景是土木工程,在公務機關也歷練不少單位,覺得青年事務的挑戰在哪?
答:每種業務的型態都不一樣,工程的東西當然需要一些專業,至於青年這部分,你必須要花時間去互動,了解他們的想法,必須更「貼地氣」,才知道他們要的東西。
挑戰非常多,首先,要怎麼讓年輕人願意留在苗栗?我們希望讓年輕人去帶年輕人,把他拉進我們的輔導團體,再藉由這些青年活動或會議,一次、兩次、三次之後,他會慢慢認識其他在地青年,慢慢凝聚自己的想法,藉由這種方式,一個拉一個,透過這些情感跟土地的連結,再加上政府部門的相關措施,讓他們願意留下來。
像我也不是在地人,我老家在桃園,但已經在苗栗落地生根了,所以我也算是一個返鄉青年,因為在我的認知裡,不是從外地回來才叫返鄉,只要認同這片土地,願意默默耕耘、付出,就是一種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