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漸漸在起走,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阮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1990年,閩南語搖滾唱將林強一首〈向前走〉,唱出了當時年輕人對都會的想像。
「漂向北方,別問我家鄉~高聳古老的城牆,擋不住憂傷~」26年後,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和華裔偶像王力宏的〈漂向北方〉,延續了這股年輕世代奔向城市的嚮往。只不過,青年移動範圍已擴大到對岸。
2018年大選,「北漂」一詞引發熱議,如何留住在地年輕人、讓漂在外面的遊子回家?成為每個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然而,現在年輕人對城市的渴望、選擇落腳城市的理由,已經有所改變。
剛揭露的《遠見》2019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遠見研究調查中心訪問超過1.4萬位民眾,一併詢問了各縣市外漂現況,試圖梳理當前台灣的外漂族都往哪去?有無返鄉意願?下個最想去的城市又在哪?
首先問受訪者:「是否離開故鄉到外縣市發展」?回答肯定比率最高的前三名都在六都,分別是:新北、桃園、台北,均有逾1/4民眾表示自己從外地北漂來。
台灣大學地理資源學系教授周素卿分析,影響人口移動的首要條件是「就業機會」。台灣城鄉人口移動起於二次大戰後的經濟起飛期,當時許多青壯勞工走出農村、移往具有產業聚落(如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的都會,「到了今天,不少人已經是移民的第二或第三代了,」目前外漂族比例最高的新北市,最大移民來源即是雲林、彰化、嘉義等中部縣市。
其次,是地理上的鄰近程度。如台中吸納許多苗栗、彰化、南投的人口,南二都(高雄&台南)則吸引嘉義、屏東等鄰近縣市。出身宜蘭的周素卿透露,以前宜蘭人出外工作或搬家的第一站,就是旁邊的基隆。
對外漂族來說,除了要適應一個人在異鄉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更常掛心的,是和家人分離的焦慮感。許多人在外打拚多年才發現,家中長輩老了、熟悉的故鄉也變了,讓人不勝唏噓。
於是乎,近年各地都興起「青年返鄉」的回流熱潮。今年初,東方線上針對25~40歳民眾進行的調查就發現,如果可以自由選擇,超過三成受訪者都想留在家鄉工作,過半動機來自想多陪伴家人。
對此,這次外漂族調查也問受訪者:「是否願意回鄉發展?」結果發現,金門、澎湖、連江均有八成上下的外漂族想要返鄉,意願明顯高出其他縣市。
長年關注城鄉人口遷徙議題的周素卿認為,關鍵因素仍是經濟,這些地方須發展出足以支撐就業人口、並提供合理薪資的產業。比方,上述離島縣市都擁有風格鮮明的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如風土建築、海洋資源、戰地風情等),適合發展服務高端客層的特色旅遊,或結合環境治療的安養和介護商機;而非仰賴大量團客的平價觀光,才有足夠誘因吸引遊子返鄉。「簡單講,就是要幫年輕人創造有未來性的產業!」
調查最後問道:「有機會想到哪個縣市發展?」
結果並不意外,扣除回答「不想離開」(31.2%)的比例後,前六名選項皆集中在六都,比較令人訝異的是,外漂者最想去的首順城市,既非雙北(台北&新北)、也不是環境宜人的台南,而是台中!
事實上,戶籍人口超過280萬的台中,早就是僅次於新北的全台第二大城。當地不但有科學園區,更有許多傳產聚落,加上居中的地理位置、相對晴朗的氣候、加上近年基礎設施提升、房價和物價又比北部便宜,不難理解為何如此吸引年輕世代。
三年前從新北市來到台中的Lizzy就是個例子,原本在百貨專櫃上班的她,因為對美甲有興趣,找到在台中的相關工作後就獨自搬來。她覺得台中沒有台北那麼潮濕、氣候相對舒適、生活步調也沒那麼緊湊。現在出門多用腳踏車代步,跟過去在台北跟人擠捷運的窒息感比起來,感覺悠閒多了。
不過,相較於之前生活的雙北,他最不適應的是交通。因為不會騎機車,她日常通勤仰賴腳踏車和公車,卻發現這邊的大眾運輸班次跟密度不高,馬路上汽車臨停和並排停車的狀況也很嚴重,駕駛不太禮讓自行車,讓她遇過幾次驚險狀況(被逼車)。另外討厭的是,有時空氣品質真的很差。
不難看出,除了就業機會和經濟動能,城市的生活品質、環境生態、基礎建設等條件,也是外漂族考量的重要誘因。以人口剛破400萬大關的新北市為例,近年成長最快的淡水、林口、新莊、三峽等區,幾乎都有經過都市計畫的大片重劃區,吸引許多換屋族及想為下一代尋找更好環境的雙薪家庭。
時代演變至今,城市的競爭格局更提升到國際規格,人才的移動範圍也不再僅限於本土,除了北漂,甚至還出現「陸漂」(到中國工作)和「海漂」(到國外發展)等詞彙。周素卿觀察,不只年輕人在挑城市,近年還有另一波中高齡的退休移民潮,紛紛離開地小人稠的都會,漂往自然環境宜人、住宅品質也較好的鄉鎮,甚至回到故鄉養老,「我有些朋友就賣掉台北的老房子,到花東退休去了,」她舉例。
檢視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22縣市裡,只有10個縣市人口維持成長(遷入-遷出),增加最多的兩座城市是桃園(增23110人)和台中(增11268人),反觀被鄉民口中的「天龍國」台北市(減19632人),卻成為人口衰退最多的縣市。
當少子、高齡兩大浪潮交會,人口減少已是台灣無法逃避的未來宿命。這場外漂青年默默「用腳投票」的移動競賽,台灣的城市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