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漂專題5-4】台北漂台中 在「第二故鄉」逆轉人生

富邦中樂通訊處經理 李坤樹:城市要持續進步,給年輕人希望

富邦中樂通訊處經理 李坤樹:城市要持續進步,給年輕人希望
作者:高宜凡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19-06-27

走出高鐵烏日站,約莫半小時車程,我們來到位於台中市大里區一處辦公室。35歲、有著爽朗笑聲的李坤樹,正在台上分享自己過去跑業務、如何跟客戶搏感情的職涯奮鬥心得,台下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同事們,聽得津津有味。

目前擔任「富邦人壽」中樂通訊處處經理的他,兩年前被公司委任來創立這個單位,底下負責40多人的業務開發團隊,不僅業績表現優異,還跟當地鄰里街坊打成一片,從外界眼光來看,李坤樹不但是名「嗨咖」,更是不折不扣的人生勝利組。

然而,這位滿滿正能量的陽光青年,其實是從社子島漂來的外地人,而且從小經歷過父母離異、家庭負債、親人四散等諸多變故,到了台中才改寫人生故事。

社子島遊子,用保險事業翻轉命運

老實說,對於原生故鄉台北,李坤樹並沒有太多好的回憶。

中學時,交友不慎的父親因背上賭債而逃逸無蹤,母親為了切割債務只好辦離婚,當時李坤樹被迫借住同學家,妹妹則在建教合作的技職學校半工半讀,一家人從此四散、無法常聚。當時他心想:「也許換個地方,才會有新的開始。」

富邦中樂通訊處經理 李坤樹:城市要持續進步,給年輕人希望_img_1

離開自小長大的社子島後,李坤樹(後排右一)在台中就讀大學那四年,逐漸打開心房。(照片提供:李坤樹)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基於「離開台北」的想法,李坤樹來到台中就讀朝陽科大保險金融管理系,那四年的大學生活,讓他脫胎換骨。他變得開朗、活潑,積極參與社團、辦營隊,不僅常代表學校出外參加活動、主持節目、甚至因為傑出的表現進入統總府被表揚。不再是以前那個怕生、不善與人接觸、沒有安全感的憂鬱少年。

可是,命運還沒放過他。

入伍服役時,罹患癌症的媽媽怕他掛心,刻意隱瞞病情,「等退伍後,醫生告訴我媽媽已經是末期了,大概只剩半年,」為了有時間陪媽媽走完最後一程,並足以負擔高昂的安寧病房費用,跟老師和同學討論後,他加入大學實習課程待過的富邦人壽,直到現在將近12年。

為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他沒日沒夜地努力打拚,業績突飛猛進,在公司內不斷晉升、獲獎連連,如今辦公室擺滿獎盃,終於在30歲買到第一棟房子,把一度破碎的家重新拼湊起來。如今,台中對他來說,已經不是逃離的避風港,而是幫自己成家立業、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第二故鄉」。中樂通訊處成立那天,李坤樹牽著外婆的手一起剪綵,同時在心中對已經不在的母親說:「媽,我們到家了!」

富邦中樂通訊處經理 李坤樹:城市要持續進步,給年輕人希望_img_2

儘管母親因病不幸離世,李坤樹仍舊如願在30歲買下人生第一棟房,重建破碎的家。(圖片提供:李坤樹)


最愛地方人情味,覺得台中進步中

在台中一待17年,李坤樹覺得市容出現很大轉變,尤其公園、綠地變多了,讓這裡變得更適合居住、休閒。「這邊還有一個兩塊錢的手工水餃,最近才漲到2.8塊,甚至有一碗15元的炒麵,」他直說,台中不但有物美價廉的消費水平,生活步調不必太快,更難得的是濃厚的人情味。

兩年前剛成立中樂通訊處,除了拜訪客戶、開發業務,李坤樹知道首要之務得打好鄰里關係、深耕地方。他常帶著同事一起參加地方活動,前陣子端午節才幫附近的里長包了上萬顆粽子,分送給有需要的弱勢團體,其餘如:淨溪、掃街、義賣等活動,他們都不缺席。不久,他還要帶隊到洲際棒球場,用公司代表歌曲〈正向的力量〉跳舞給觀眾看,「現在同事到附近店家吃飯,老闆常會多送顆滷蛋,或多送一盤小菜,」他笑說,「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在地人了!」

富邦中樂通訊處經理 李坤樹:城市要持續進步,給年輕人希望_img_3

不過,這幾年他也明顯感受到,台中的空氣品質似乎變差了。家住15樓的他,早上起來一開窗戶,外面常是霧茫茫的、看不到天空。而大眾運輸的便利度,也是從台北來的他較不適應的。最後則是相對欠缺國際觀,除了固定幾個觀光景點,台中幾乎看不到外國人或外籍遊客。

去年底,富邦打出一波鼓勵返鄉就業的《在你的主場發熱發光》宣傳,成功翻轉人生的李坤樹,被列為主打案例之一,成為每位新進同仁的學習榜樣。回想剛年輕時的苦澀時光,他只想趕快有能力照顧家人、並且設法讓自己活下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可以當上主管、獨當一面,想不到如今都在這座城市實現了。

回首過往,李坤樹強調:「要吸引年輕人,一定要讓他們看到希望,發現城市一直有在進步!」台灣的城市,是否能為現在的年輕人帶來希望呢?


關鍵字:人物社會福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青年最想漂台中,離島遊子想回家
一件襯衫創辦人 黃山料:我喜歡在城市散步、人擠人的感覺
不務正業男子Ayo:勇敢單飛,是為累積回鄉的能量
部落客峰仔:兩位朋友的遭遇,讓我看清這件事!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