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人專題4-4】人口減少時代來臨!青年回流怎麼推?

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成了最遠的一條路?

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成了最遠的一條路?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07-25

每逢大選年,「年輕人」就會突然變得非常受寵,各路政黨紛紛端出善意、大開政策支票,希望改善年輕人遇到的低薪、苦勞、婚育等困境,輿論媒體也會加強關注力道,大做年輕人的相關報導和苦情故事。

撇開選舉動機不談,為什麼大家都要這麼討好年輕人?最現實的壓力即在於,台灣已步上人口減少的不歸路,無論中央或地方、都會或偏鄉,沒有人的話,一切都是白搭!

根據最新的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今年上半年(1~6月)台灣出生人口(8萬5961人)首次低於死亡(8萬8098人),人口自然減少(死亡-出生)幅度達2137人,若非同期「社會增加」(外來移民)還有4236人,此時就要成為台灣人口開始往下掉的歷史時刻!對照去年數據,2018年全台出生18萬1601人、死亡17萬2784人,不用仰賴社會增加的移民數量,全年自然增加人口就有8817人。走筆至此,你能不急嗎?

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成了最遠的一條路?_img_1

搶救少子化!相關政策紛紛上路

為迎戰少子化風暴,去年底,行政院不僅兩度召開「地方創生會報」,更公告今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打算以此政策回應人口減少及城鄉發展失衡兩大挑戰,被視為鼓勵年輕人返鄉的最新代表政策。

老實說,台灣人不婚不生的現象,早就不是新聞了。攤開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未來人口推估報告,相較於2017年的2357萬人,一旦時光推進到2065年,台灣人口數將驟降至1735萬,減少幅度逾1/4,屆時將有超過七成人口都集中在六都,城鄉落差問題勢必更嚴重。

按照人口變化、收入水準和弱勢程度等因素,目前政府已將134處(全國共 368 處)鄉鎮區,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區域,這上百處「極限村落」(日本描述人口外流及老化嚴重、瀕臨消滅的村落),占全國近2/3土地面積,卻只住了11.6%的人。別以為這些偏鄉都在中南部或花東,以「天燈」聞名遐邇、每年吸引百萬觀光客的新北市平溪區,就是其中之一。該區目前人口不到5000,預計2050年只剩2400多人。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成了最遠的一條路?_img_2

說起來,這已經不是政府第一次想搶救地方、誘導青年回流了。從1994年文建會(文化部前身)的「社區總體營造」、2006年農委會的「漂鳥計畫」、十年前推動引發諸多討論的「農村再生修例」、2014年原民會的「青年返鄉體驗工讀」、每年都有的青年創業輔導、到2017年教育部發起的「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各部會都在鼓勵青年走入社區、創造返鄉發展的可能性。政策看來琳瑯滿目,但仔細深究,成效多半有限,依舊擋不住人口湧向都會、偏鄉持續沒落的時代洪流。

1/3青年想回家,輔助資源快跟上

事實上,現在的確有不少年輕人具備返鄉的意願。

今年初,富邦人壽與《遠見雜誌》、東方線上合作,針對25~40歳的民眾進行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受訪者都在異鄉工作,以北部地區(48.2%)的比率最高,假使可以選擇,超過1/3(33.8%)都希望能留在自小成長的地方工作。至於返鄉的驅動力,過半(53.2%)皆表示是為了「陪伴家人」。

而《城市學》在6月底發表的「城市外漂族」專題,也透過遠見研究調查中心探詢了22縣市的外漂現況,發現來自離島三縣(金門、澎湖、連江)的外漂青年最想回家,其後則是彰化、嘉義、台中等中部縣市子弟。如何替這群渴望歸鄉的遊子找到一條回家的路?協助解決他們面對的挑戰?堪稱當務之急。

為什麼對年輕人來說,返鄉成了最遠的一條路?_img_3

首先,不少青年在外漂泊多年後,回去才發現故鄉已非昔日熟悉面貌,不但和周遭環境格格不入,有意投入的產業型態也大不相同。以前回鄉管道多為公務員申請轉調,或繼承家業、成為青年農民或工廠第二代,可是,現在許多青年回鄉想做的是文創、設計、旅遊等軟性產業,他們會改造老屋空間、開民宿或餐廳、發行地方刊物、甚至推動時興的共享經濟,政府應將政策資源與這些動能銜接,才能事半功倍。

《城市學》本月「歸鄉人」專題,便實地採訪三組青年返鄉案例,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返鄉動機、創業夢想及實際遭遇的困難。其中一位主人翁范懷仁,去年在南投創辦台灣第一間低碳民宿「散步的雲」,看到政府高呼「地方創生」口號,便興沖沖地成立一家打算活化農村經濟的公司,卻在尋求融資時處處碰壁。他氣餒地說,政策雖有鼓勵青年回流的美意,「可是好像幫不到像我這種從零開始的的。」

現在,請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聽聽這群不甘外漂、勇敢回家的青年是怎麼說的?

關鍵字:觀點經濟就業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退伍軍人返鄉開民宿,還要幫「賣台」!
告別繽紛影視圈,林峻丞打造三峽社區支援網絡
空間也能「斜槓」?這群南漂客把恆春老屋變得超有趣!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