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有許多小商號與技術市民時,往往能走向繁榮。
底特律曾是彼此連繫的許多小發明者構成的忙碌蜂巢—亨利.福特(Henry Ford)只是諸多聰明企業家之一。但福特的絕佳想法產生的巨大成功,使人沖昏了頭,反而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
1950年,底特律是美國第五大城,人口185萬。2008年,底特律人口降到77萬,不及過去一半,而且還在持續外流。1950年的美國前十大城市,有八座在今日喪失了至少1/5人口。底特律與其他許多工業城市的失敗,反映的不是城市整體缺失,而是這些城市失去了活力,無法再次創新。
底特律在20世紀的成長,把數十萬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送進龐大工廠,這些工廠變成與世隔絕的堡壘。工業多樣性、企業家精神與教育,有助於發明跟創新,「底特律模式」反而造成城市的衰退。
許多官員面對城市一蹶不振時,總幻想用大規模的建設計畫來重振昔日繁華—從新的體育場、輕軌系統、會議中心、到住房計畫。然而,公共政策可以抵擋都市變遷浪潮的例子少之又少。我們不能忽視「鐵鏽地帶」(Rust Belt)的窮人需求,但公共政策應幫助「窮人」;而不是「窮的地方」。
興建光鮮亮麗的房地產,或許可以妝點衰退中的城市,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衰退城市的特點在於--擁有「過多」住房與基礎建設,與它們微弱的經濟實力極不相稱。當建物供給過多、而需求太少,用公共經費大興土木完全沒道理。
城市復興以「建設」為中心是荒謬的,我們必須牢記,城市不是建築物;而是人。
遭受卡崔娜颶風侵襲後,一群鼓吹重建的人士希望投入數千億美元重建紐奧良,若將這2000億美元分配給當地居民,每人約可分得40萬美元,大可用這筆錢進行搬遷、投入教育、或另覓更好的住所。
事實上,在水災之前,紐奧良在窮人扶助上早已乏善可陳。紐奧良的孩子亟需教育經費,在這種情況下,把數千億花在基礎建設真的合理嗎?紐奧良的美好,來自於居民;而不是建築物。思考聯邦經費如何運用才能給受災戶最大幫助,不是比較合理嗎?
追根究柢,政府的工作不該是花錢蓋房子或鋪鐵路,這些建設不可能挽回損失,該做的是照顧市民。成功的市長應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讓他們在地球的另一邊找到發展機會。
底特律與它同病相憐的城市陷入長久的貧困,雖然這反映城市的悲慘,但陷入貧困不見得全是壞事。城市不會讓人變窮;而是城市吸引窮人前來。從里約熱內盧到鹿特丹,我們可以看見弱勢族群紛紛湧入城市,這是城市優點的證明,而非缺點。
建築可以矗立好幾個世紀,但人口是流動的。現今曼哈頓1/4以上的居民,五年前尚未住在當地。窮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湧進紐約、聖保羅與孟買,說明了城市生活是值得嚮往的。21世紀的開發中城市,很可能重演歐美城市的飛躍進展,這會讓世界更加都市化。
本文摘自《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