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勝利》書摘4-3

從義大利到印度,「密集度」有助城市創新

從義大利到印度,「密集度」有助城市創新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19-08-06

紐約的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盛,使我們見識到現代大都會的弔詭。它之所以獨特,在於發展如同歌劇般華麗,堂皇地興起、悲慘地衰退、又難以置信地重生,背後關鍵要素同樣出現在芝加哥、倫敦與米蘭等地。

不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城市成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這點尤其重要,因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城市正面臨重大挑戰,也讓今日的城市之星如舊金山、巴黎與新加坡,為之頭痛不已,而且這些因素經常出人意表—從冬季氣溫到網路,甚至包括錯誤的環境主義!

城市東遊記,班加羅爾啟示錄

城市消弭了人與人、公司與公司之間的距離。使人們一起工作與娛樂,其成功原因,在於人需要有形的連結。20世紀中葉,運輸的進步,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設置廠房的優勢不再,許多城市因此走上衰退一途。最近30年,又有些城市恢復元氣,其他新興的城市也開始成長,因為科技變遷使「知識」的價值提升,而知識最能在人口密集的地區產生。

集合許多城市的大都會區,在此工作的薪資要比在非都會區的工人高三成。雖然高薪資會被高生活成本抵銷,但不可否認,高薪資反映了高生產力。公司之所以忍受城市的高勞動與土地成本,原因就是城市創造的生產力優勢。居住在人口100萬以上都會區的美國人,生產力要比居住在都會區人口較少的美國人多五成。連工人的教育、經驗與勤勉程度也是如此。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所得比較,在窮國的差距更大。

歐美城市將優秀人士串連起來,加速了創新發明,而城市在開發中世界扮演的則是另一種角色:城市在當地是串連市場與文化的途徑。

從義大利到印度,「密集度」有助城市創新_img_1

如果你在1990年跟某個美國人或歐洲人聊起印度,十之八九的人會不自在地談論第三世界的貧窮悲劇。今日,同樣的人可能不快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到班加羅爾。印度仍然貧困,但成長速度快得驚人,班加羅爾是印度第五大城,當地財富不是來自工業,而是來自於它作為「觀念之城」的力量。藉由聚集優秀人才,班加羅爾可以輕易地讓本地與來自新加坡、矽谷的外國人才,與印度的人力資本連結在一起。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人口密集度,成孕育創新溫床

聖雄甘地曾說:「真實的印度不存在於少數幾座城市,而是存在於70萬個村落。」又說:「國家民族的茁壯不能仰賴城市,而要仰賴村落。」他的話,反映了印度長久以來的反都市性格。

但這位偉人錯了!印度的成長幾乎完全仰賴城市。平均而言,印度人住在都市的比例每增加一成,人均產出便增加三成。多數人口住在城市的國家,人均所得比多數人口住在鄉村的國家,高出近四倍。

城市可以集眾人之力締造出精采成果,不是什麼新奇觀點。數個世紀以來,創新的成果總是在擁擠的城市街頭,藉由口耳相傳四處傳布。

比方,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天賦的爆炸性展現,是從布魯內雷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想出線性透視的幾何學開始。他把線性透視傳授給多那太羅(Donatello),多那太羅又將這門知識運用在淺浮雕上。他們的朋友馬薩喬(Masaccio)也將這項創新運用在繪畫上。佛羅倫斯的藝術創新,就是人口集中產生的附帶效果;至於佛羅倫斯的財富,其實源自於乏味的事業:銀行與製衣。

今日的班加羅爾、紐約與倫敦,仰賴的是創新能力。工程師、設計師與商人之間的知識傳遞,以及都市的人口密度,一直是這些過程的核心。

從義大利到印度,「密集度」有助城市創新_img_2

本文摘自《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

關鍵字:投書智慧政府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光明與黑暗並存,城市勝利了嗎?
紐約30年前正要沒落...美國繁華之都如何重生?
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底加啦!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