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勝利》書摘4-1

光明與黑暗並存,城市勝利了嗎?

光明與黑暗並存,城市勝利了嗎?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19-06-14

在美國,有兩億4300萬人,擁擠地住在占全美面積3%的城市裡。在日本,3600萬人生活在東京這座全世界生產力最高的大都會。在印度,有1200萬人居住在孟買市中心,中國上海的規模也與孟買不相上下。

地球的空間如此廣大,光是德州的面積就能容納全人類居住,每人還能擁有個人住宅(人均土地面積有1034平方英尺,約相當於29坪),而我們卻選擇住在城市。雖然長途旅行愈來愈便宜,遠距通訊也愈來愈便利,卻有愈來愈多人聚集在擁擠的都會地區。在開發中世界,每個月有500多萬人湧進城市,到了2011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

城市崛起,帶動一波波創新

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在雅典市場論辯以來,城市,這群點綴著地球的稠密團塊,一直是帶動創新的引擎。佛羅倫斯的巷弄賜予我們文藝復興,伯明罕的通衢為我們帶來工業革命。倫敦、班加羅爾與東京之所以有今日的繁華,來自於他們創新思維的能力。在這些城市閒逛—無論是走在鵝卵石人行道或棋盤式街道,還是繞經圓環與行經高速公路—等於親身體驗人類進步的過程。

西方富國的城市從工業時代末尾的動盪不安中存續下來,現在它們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也更吸引人。然而,貧窮地區的城市正急速擴展,因為都市密度提供了最清晰的脫貧入富之路。雖然科技消滅了距離限制,但世界終究不是平的,而是鋪設出來的。

城市勝利了!但許多人從個人經驗得知,有時城市鋪設的道路會一路通往地獄。

城市或許贏了,但太常看見的是市民輸了。城市人的童年,充斥著各種不尋常的人物與經驗,有些令人回味無窮,例如孩子從第一次單獨搭地鐵的經驗獲得權力感;但有些不是如此,例如第一次遭遇都市槍戰(我35年前在紐約上小學的難忘經驗)。有紐約第五大道,就有孟買的貧民窟;有歷史悠久、菁英聚集的巴黎索邦大學,就有裝設金屬探測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高中。

光明與黑暗並存,城市勝利了嗎?_img_1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鑽研城市學,從「紐約」開始

20世紀下半葉,也就是工業時代結束時,許多美國人發現城市不總是光鮮亮麗,有時也充滿骯髒汙穢。我們能從城市學到多少教訓,決定我們這些「城市動物」是否能在未來開創嶄新的城市黃金時代。

我對城市的熱情,是由郭德華(Ed Koch,前紐約市市長)、瑟曼.蒙森(Thurman Munson,前洋基隊隊長)與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知名指揮家)生活的紐約開啟的。在大都會的童年經驗,激勵我在往後人生試圖了解城市。我探究經濟理論與資料,走進莫斯科、聖保羅與孟買等地的街頭,我閱讀了各個大都會熙熙攘攘的歷史,與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日常故事。

研究城市會讓人廢寢忘食,因為人們很容易從城市發現有趣、重要、又經常讓人頭痛的問題。比方,為什麼最富有與最貧困的人經常緊鄰著住在一起?為什麼曾不可一世的大都會卻淪為年久失修的衰廢市鎮?為什麼有些城市能戲劇化地東山再起?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藝術跟運動會在特定時刻於特定城市興起?為什麼有超多聰明人推動這麼多愚蠢的政策?

要思考這些問題,沒有別的地方比「紐約」這座被許多人視為城市原型的都會更為合適做為探索世界各城市的起點。紐約的故事,是許多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縮影,可以做為許多主題的跳板。

光明與黑暗並存,城市勝利了嗎?_img_2

本文摘自《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

關鍵字:投書軟實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底加啦!
科技工作大挪移!矽谷不再獨尊,成長率第1的竟是這個城市!
我想把首爾打造成「有意思極了」的城市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