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第二個週末開始,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街頭出現大批手持紅色標語的抗議人潮,一路從銅鑼灣維園草坪往金鐘地鐵站的立法會大樓前進,成為過去一週的國際熱門新聞。
雖然警方估算遊行人數不過十餘萬,但民間團體宣布參與人數已突破百萬,幾占全港1/7人口,可說是香港自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抗爭起源,來自港府在今年初提出修訂《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簡稱《逃犯條例》)一事,其後開始引發各界反彈,質疑這次修法將破壞一國兩制精神,嚴重打擊香港的司法獨立及言論自由。
這動作跟台灣是有關係的。去年二月,香港男子陳同佳在台殺害女友後逃港,依屬地主義,台灣擁有司法管轄權,但礙於台、港未有刑事司法互助關係,讓港方遲遲無法檢控其謀殺罪名。過去,香港已和20個國家簽署「逃犯移交」協議,但並不適用中國、澳門和台灣,台灣也無法引渡陳男回台接受調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即以此為由,要求修改《逃犯條例》以彌補社會治安漏洞,原訂6月12日開議討論。
圖片由達志影像提供
但外界擔憂的是,《逃犯條例》修正後,涉嫌在中國內地犯下37種罪行(包括殺人、洗錢、公開煽惑他人進行危害種族等),而在香港被發現的「逃犯」,只要港府點頭、經法庭判定,不必透過司法代議制度審查,即可讓中國政府把人帶走。2016年「被消失」長達八個月的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事件,成為民眾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經過一週的僵持和衝突,從美國、歐洲、澳洲到和台灣,全球許多城市都出現聲援香港的串連活動,預計本週香港會再進行罷工、罷市、罷課等更激烈的抗爭方式,呼籲港府撤回修例打算。
2014年的雨傘運動過後,香港和中國政府的關係就讓外界憂慮。事實上,這次事件的影響層面不僅只於政治,更攸關於經濟、民生、社會、甚至是這座亞太代表城市的未來。
看看「維基百科」是怎麼形容香港的: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工商服務業及航運中心,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連續24年(1995~2018)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以治安優良、社會廉潔、稅制簡單和法制健全等聞名於世。
英國調查機構Z/Yen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更指出,香港是僅次於紐約、倫敦兩大領頭羊的金融重鎮,排名更勝於新加坡、上海、東京等亞洲競爭者。許多外商到亞太市場投資,香港都是必訪的第一站,更被視為搶進大中華市場的灘頭堡。
假使上百萬人上街還無法平息風波,繼續有企業、商家、學生加入抗議行列,勢必衝擊香港仰賴至深的金融、貿易、物流、觀光等經濟支柱。去年有超過190萬名台灣遊客造訪香港,上週陸委會便對遊客發佈「暫避免前往」的旅遊警示,金管會也統計,台灣金融機構與香港往來密切,相關產業在香港的曝險金額高達9839億元。光是台灣便有如此規模,不難想像其他國家和城市對本次事件的關切程度。
長年來,因優異的經濟表現,香港一直是亞太城市競相仿效的典範,更因其中、西兼容的歷史背景,發展出自成一格的城市文化。然而,身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地理位置、租稅優惠、人才素質等吸引力,資訊通透和法治透明更是必備條件。若因這次衝突降低廠商的投資信心,才是難以彌補的損失。
過去有人講:「民主不能當飯吃,」不過,一旦失去自由的空氣,城裡的人應該也待不下去了。誠如前港督彭定康接受BBC採訪時說的:「香港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既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這裡的人也有他們的公民意識!」如何盡快平息「反送中」風波?讓這座指標城市的損失降至最低,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註: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於6/15宣布無限期推遲修訂《逃犯條例》,但抗爭人潮仍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