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大國啟動遷都計畫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06-13

全民沉浸在2020年大選的台灣,最近有總統候選人拋出了「遷都」說法,打算藉此平衡長年來為人詬病的南北差距,話題至今餘波盪漾。然而,位於台北南方約3000公里的雅加達(Jakarta),正在進行該國有史以來最認真的一次遷都計畫。

遷都真的可能嗎?人口數量(超過2.6億)排名世界第四的印尼,為何要這麼做?

恐滅頂!雅加達的2050大限

第一個再明顯不過的理由,就是雅加達實在太擁擠、而且環境也不適合居住了。

儘管登記人口不過1000多萬,但雅加達土地只有66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過1.5萬,若以台灣狀況類比,等於將近一半的台灣人,得塞進兩個烏來(321平方公里)大小的面積裡。更別提若包含周邊衛星鄉鎮,整個大雅加達地區人口將突破3000萬,其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_img_1

如此驚人的人口密度,使雅加達長年來一直面臨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基礎建設不足等問題,光是每年交通堵塞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就有100兆盧比(逼近2200億台幣)。更嚴重的是,這座東南亞大城市還在緩緩下沉中!迫使剛連任的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不得不做出決定、啟動遷都大計。

去年八月、時隔56年(繼1962年後)再次舉辦亞運的印尼,原本全國上下還沈醉在喜悅中,想不到立刻被當地的萬隆理工大學(ITB)潑了一桶冷水。該團隊研究發現,由於日益嚴重的氣候災難(海平面上升、豪雨成災、洪水氾濫等),加上當地自來水普及率不佳(僅約四成),多數民眾和商家不斷抽取地下水,到了2050年,雅加達可能會有一半市區泡在水中,淪為全球第一個被淹沒的國家首都。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從地理上來看,靠海的雅加達本就是一片沼澤地,境內有13條河流交錯,的確是海平面上升的高危險群。據研究,雅加達北部已在過去十年下沉2.5公尺,目前以每年1~15公分的速度下陷,加上許多居民超抽地下水,都市計畫又欠缺涵養水源的植被和綠地,同步加重下沉的速度和環境污染。

然而,這座城市已是數百年來的印尼首都,身兼該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要遷走談何容易?搬到哪?更令人舉棋不定。印尼發展規劃部部長班邦(Bambang Brodjonegoro)表示,遷都起碼得花10年以上,政府尚未選定新首都地點,但已有幾個腹案在考慮。

有前例,安全、區域平衡優先

事實上,被稱為「千島之國」的印尼,國土分散遍布於18萬個大小島嶼,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僅是該國第五大島,前面還有: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又稱婆羅洲)、巴布亞、蘇拉威西等四座大島,卻有近六成人口集中在經濟最發達的爪哇島,其城鄉差距程度和區域不平衡現象可想而知,加上複雜的族群結構(境內分布逾300種族群),形成長年來的社會隱憂。不久前才結束的總統大選期間,佐科威便承諾努力建設爪哇島以外的區域,預計把行政、立法、司法、軍警、外國使館等公務機關,遷往未來的新首都。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_img_2

圖片來自香港01新聞報導


目前浮出檯面的方案中,以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帕朗卡拉亞(Palangkaraya)最為熱門。早在1960年代,脫離荷蘭殖民的印尼首任總統蘇卡諾(Sukarno)就曾屬意該地作為首都,雖然當地人口不過25萬,土地卻超過2600平方公里,足以容納各種政府機關和官僚機構的進駐。而且地理上接近印尼國土中心點,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也較少。

不過,國際媒體BBC到當地採訪時,卻有民眾擔心,和亞馬遜森林一起被譽為「世界之肺」的加里曼丹原始森林,往後恐面臨大肆砍伐和過度開發的危機。由於地廣人稀、森林資源豐富,這座島多年來先後吸引礦產、油氣、木材、棕櫚油等產業,對當地生態帶來不小破壞。一旦成為國家首都,開發速度只會更快。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_img_3

回顧歷史,的確有國家遷都的成功案例,最有名的便是巴西跟哈薩克,都是從沿海城市遷往較安全、天然災害較少、也靠近國土中央的內陸城市,在南韓(首爾)和中國大陸(北京),遷都也是多年來持續討論的議題。不久前更有環保團體呼籲,為避免極端氣候衝擊,台灣應把首都遷往台北以外的城市。

就國家安全和促進區域平衡的角度,遷都似乎值得考慮。不過,這事絕非一朝一夕可竟功,需要經過縝密的社會討論,並擬妥長期執行計畫,而不是每逢選舉才丟出來吸引關注的手法。否則,誰曰不宜?

告別雅加達,印尼為何非做不可?_img_4

關鍵字: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給房又送車!第400萬新北市民怎麼來的?
是誰幹掉東京?下一個4千萬人的超級城市底加啦!
哥本哈根大玩變臉手術 百年老港蛻變北歐永續城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