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被視為「城市競爭力」評比的指標之一。今年《遠見雜誌》智慧城市大調查邁入第四屆,發現隨著AI、5G時代來臨,跨縣市、跨藍綠(政黨)的合作,也已成為新常態。
2015年,《遠見》創全台媒體之先,首創22縣市智慧城市大調查。四年來,透過各縣市政府問卷調查、數位應用指標,盤點全台智慧城市的發展狀況。
鑑於數位轉型大浪來襲,今年問卷內容也重新微調。
首先,根據去年研究機構Newzoo的調查,台灣人手機使用率達70.4%,高居全球第五,幾乎到達「人手一機」,顯示地方的網路基礎建設已臻成熟。因此將往年六大構面中的基礎建設、數位機會移除,僅保留智慧市政服務與應用、智慧產學人才培育、民眾數位參與、國內外競賽參與度。
除上述四個構面,隨著科技應用案例增加,中央與地方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卻莫衷一是,此次問卷新增各縣市對「智慧城市」的詮釋。
這次調查發現,各縣市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分歧,但有趣的是,核心精神卻相似,均是「藉助科技解決治理所面臨的問題」。
例如基隆市特色是基隆港,藍圖很有「海」味。為確保民眾履行海洋保育概念,設計了「磯釣達人App」系統,蒐集釣客與漁船業者回報的資訊,進行大數據分析。
而幅員遼闊的新竹縣,吸引不少竹科新貴遷入,但住在尖石、五峰山區的原住民卻無法把自家種植的農產品販售出去。新竹縣規劃「原樣好部落雲端行銷導購平台」,方便竹科新貴透過此導購平台買原住民作物,創造雙贏。
本次詢問各縣市,自評過去一年推動最成功的智慧城市領域。前三大領域為交通(14%)、教育與文化(12%)、觀光(11%)。
每天出門的交通狀況與產生的空汙問題,的確是居民最有感的,被各縣市列為第一智慧城市第一優先項目。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均已設置無人車試車封閉實驗場域,而基隆市、新北市、彰化縣未來也會針對無人車規劃藍圖。
至於教育與文化也是縣市政府的第二項優先領域。今年彰化縣引進華碩機器人Zenbo,和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合作,首創將機器人導入小學特教。
「彰化縣教育處長鄧進權表示,機器人先訓練學生聽說唱跳,再來至少要會自己用餐、收拾餐具。基本能力達成後,再訓練特教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基本語詞、句子到文章的理解。
但特教生有時口齒不清晰,增加機器人判讀困難,加上目前每班僅有一台,眾多孩童爭相使用。彰化縣長魏明谷樂觀表示,未來希望每位特教生都有一台,型號較舊的留給低年級用,較新的給高年級生用。
在各縣市未來三年最想加強的領域方面,交通仍占第一,達21%,其次則為觀光(14%)、醫療(12%)、健康(12%)。
愈來愈多縣市透過偵測車流資料改善交通。例如新竹市竹科園區周遭的寶山路,每逢上下班尖峰就塞車。市政府在路口設置etag偵測設備,蒐集車流數據,做為調控車流的參考。
至於觀光方面,本屆調查發現幾個非六都和離島城市,縱使預算很低,也均積極導入科技,成功行銷自身觀光。
例如苗栗縣擁有全台唯一兩個國際「慢城」認證(南庄、三義),正規劃O2O(線上至實體)的電商導流服務,引導遊客到當地消費。
而連江縣行動上網覆蓋率已高達80%,擁有61座3G、4G基地台,為推廣智慧觀光打下基礎。連江縣政府祕書長張龍德表示,未來將投入更多經費優化App,提供各種旅遊資訊。
在開放資料(Open Data)方面,本次調查發現,22縣市皆已發展相關應用服務,但只有六縣市回答,已達開放資料四、五星級。四星級是指資料具可識別性,包括台北市、桃園市、高雄市、屏東縣;五星級則為資料可串連運用,僅有基隆市和台中市。
即便是資料開放未達四星級的縣市,面臨重大事件時,也會選擇公開資料,台南市即為一例。例如2016年2月6日凌晨,南台灣發生地震時,台南市研考會的LINE群組響個不停。當時,是否該公開所有資訊,掀起討論。
此時,一個畫面浮現在台南市智慧發展中心主任林怡壯的腦海中:2015年6月發生八仙塵爆事件,台北市政府取得送醫傷患名單,除去個人隱私資料後並公開,第一時間告知傷者家屬,反倒贏得社會信任,降低不必要的恐慌。
於是,林怡壯和台南市研考會主委趙卿惠討論後,馬上在「我是台南」臉書粉絲頁發布災情資訊,趕赴維冠大樓倒塌現場拍照,並把照片放到網路平台上。
此舉吸引出身台南的開放資料達人江明宗的注意。他把這些照片放到推動政府資訊透明化的社群g0v上。其他網友看到後,立即將照片轉檔後成為開放資料格式,經過再製可和地圖搭配使用。地震雖已過兩年,但各項資料仍持續更新。
至於各縣市運用大數據(Big Data)促進市政的現況,過半數縣市回答,已有實際個案。
以台北市為例,去年9月在內湖港墘路、洲子街一帶設置12盞智慧路燈,偵測內容包括車流、人流、停車格空位等。
「智慧路燈具備兩個優勢,就是有電有網路,這樣就有想像空間,」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表示,但目前中央、產業界、縣市政府資料格式不一,難以串接,台北市給自己的要求是「隨時準備好和別人分享、串接」。
桃園市則從2015年10月起,建立下水道雲端智慧管理系統,把老舊的紙本圖資資料數位化,目標是要即時監控水情。
一開始,很多資料根本找不到,桃園市水務局同仁只能到現場考察,或詢問施工包商。資料收齊後,水務局花8個月轉成數位化,再建置平台,前後共花了一年半。桃園市水務局副局長李金靖表示,該系統除可監控水質,也可協助掌控包商維護系統的情況,數據還能供施政參考。
至於智慧產學人才培育方面,有「鼓勵民眾創新創業」「利用科技輔助教學」兩個指標。
在複選下,鼓勵民眾創新創業方面,72.7%的縣市回答,已有實體創業空間。也有68.2%回答,會提供創業獎勵方案,回答目前仍無創新創業配套方案的,僅有四個縣市(雲林縣、花蓮縣、澎湖縣、金門縣)。
去年調查時,能達成一年內促成創投注資當地新創的縣市,僅有3個,今年成長至5個。這與縣市政策給力有關。
至於各縣市利用科技輔助教學方面,有95.4%的縣市(除澎湖縣以外)回答,已納入程式設計、資料處理等教學,也有95.4%的縣市(除雲林縣以外)納入創客自造、科技實作等,顯示程式與創客教育在台扎根。
程式設計、創客自造課程超過九成的高比例,反映這兩個以往被認為較新穎的課程,已是全民運動。如宜蘭縣教育經費雖不如六都,卻懂得和全台最大的數位教科書平台「均一」合作,並運用自由軟體,降低程式教育門檻,甚至吸引六都仿效。
而最直接反映民眾平日使用公部門服務的數位參與面向,各縣市大多善用臉書等平台。調查發現,22個縣市均已設置臉書,並100%會閱讀粉絲留言並回覆,不僅上傳圖文影音、甚至直播,樣樣來。
新北市副發言人黃詩婷表示,粉絲團小編團隊考慮在臉書外,另發展YouTube、Instagram,前者適合影音素材,後者需要拍攝精美的照片。
在國內外智慧城市競賽參與度方面,本次沿用上屆指標,共有17縣市(除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澎湖縣以外)回答已參加,重視跟國際接軌。
最後是今年新增的縣市合作面向,共有14個縣市已展開,項目琳琅滿目。
例如台北市和連江縣,儘管隔著台灣海峽,首長分屬不同政黨,仍開啟智慧城市的合作。由於馬祖專科醫師較少,縣民在醫院照X光片後,可立刻傳輸到台北市聯合醫院,醫生判讀後視訊會診,為連江縣病患看病。
另外,基隆、台北、台中、高雄市消費者在這四個縣市體驗名產後,可透過平台購買,產地直銷運送;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整合縣市內公車動態、自行車車道路網即時資訊等。
在資源開放與共享的時代,各縣市能打破政治、地域藩籬,正是邁向智慧城市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