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3〉高雄市

智慧交通完美體驗 哈瑪星變身宜居社區

智慧交通完美體驗 哈瑪星變身宜居社區
作者:蕭玉品
日期:2018-03-30

「哈瑪星」社區位居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打狗英國領事館、輪渡站等的重要出入口;平日下午就能湧入約300台遊覽車,窄小道路無法負荷龐大交通運量,導致交通壅塞、空汙不斷,多年來,當地民眾無不怨聲載道。

沒想到,這場惡夢卻在高雄市構建「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逐漸煙消雲散。

今年初春時節,佇立哈瑪星街頭,陽光迤邐灑下,渾身舒暢;學生使用共享機車,談笑間,輕盈往中山大學奔馳而去;車行到T字路口前,還有協同式車路整合系統,貼心閃爍,要騎士「小心右側來車」。

哈瑪星能變身為「宜居」社區,歸因於2017年10月高雄市舉辦的「全球生態交通盛典」。

為了讓民眾體驗公共運輸、共享交通的好處,市府在挑選交通示範社區時,看上了問題重重的哈瑪星,決定規劃哈瑪星0.14平方公里的區域,做為示範區。

市府將「智慧、共享、宜居」定為目標,以智慧交通為主,鼓勵居民使用公共運具。高雄市交通局長陳勁甫說明,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骨幹,不只是導入無人車,還要建置光學雷達、城市電子地圖等,一切完善後,將有助科技執法、保安偵測,方便城市管理。

居民一度反彈 靠溝通化解

其實,哈瑪星社區改造初期並不順利。高雄市資訊中心主任劉俊傑坦承,新建築、新設施要智慧化很簡單,但翻新舊部落卻不容易,導入許多新科技時,需要重新設計。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人和也是問題。自2016年3月起,市府不斷舉辦說明會,和居民溝通,希望活動期間,居民能改搭公共運具,或將私人運具停在社區外,再徒步進入,但「民眾反彈很大,誤解要封街、不讓他們使用原有交通方式,」陳勁甫回想。

後來,市府改以傾聽地方里長、意見領袖的聲音,從社區既有問題著手,例如拖了20年的纜線地下化老問題,便在這次盛典前,一次解決。

要追求智慧化交通,首先是利用交通資訊分析監控平台,做社區內即時交通狀況監測。接著在原有的共享單車C-Bike系統外,發展公共運具,包括共享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還有全台首見的共享電動汽車;盛典期間,無人巴士也作為大眾接駁工具之一。

為了讓私家車留在社區外,市府整理出數個停車場。並在重要路口安裝協同式車路整合系統,利用雷達感應,提醒駕駛注意來車。

由於不少長輩習慣搭公車,1999市民專線常接到電話,抱怨公車過站不停,交通局因此設立「智慧候車亭」,長輩只要輕鬆按個鈕,就能預約公車。

導入綠色運具後,如何知道空汙是否已改善?環保局也設置空氣微型偵測站,產生的數據都會送回資料平台,分享給各局處。

2016年底起,市府每兩個月舉辦一次封街露天市集,不准車輛進入,只能步行。有學生說,很開心能摘掉口罩,自在悠遊街頭。市集人潮也從第一次的2萬人,最多增加至8萬人,間接促進地方經濟。

如今,為期一個月的盛典早已落幕,但高雄市長陳菊誓言:「絕不是結束!」智慧精神仍保留在哈瑪星社區。

推公共運具 七成居民滿意

現在,不少居民已習慣搭乘公共運具、多走幾步路。根據調查,有高達70%民眾滿意這兩年的硬體改善,40%比以前更願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盛典時,也有85%的居民,將汽車停在替代停車場。

而交通資訊分析監控平台、智慧候車亭、協同式車路整合系統仍在運作;共享電動機車持續拓點;截至今年4月底,共享電動汽車的據點要增加至5站,計畫兩年內擴增至50站、80輛車。

接下來,智慧路燈也要進駐哈瑪星,路燈將提供Wi-Fi服務,不僅可遠端偵測路燈狀況,還能蒐集車流與人流的交通數據,預計今年8月完成架設。

陳勁甫看好哈瑪星智慧社區的經驗,未來將擴大適用到整座城市,讓高雄市更智慧。

(圖/高雄市政府 提供)


關鍵字:智慧城市智慧政府
蕭玉品

蕭玉品

遠見編輯部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