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灣東部後山深處的臺東縣,憑藉壯麗的山水景致與獨特的原住民文化吸引眾多遊客,但這片廣袤土地背後,卻隱藏著偏鄉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現實困境。由於地形狹長、人口稀疏,當急重症病患急需醫療救援時,遙遠的醫療設施往往無法及時趕到,使得生命救援充滿挑戰。近年來,臺東縣政府聯合消防局與衛生局,攜手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試圖打破地域與時間的藩籬,為偏鄉居民構築一道堅實的生命防線。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統計數據,臺東縣的平均送醫時間全國居冠。以長濱鄉至臺東市馬偕醫院為例,即便在理想路況下,急重症患者也需花費超過80分鐘才能抵達醫院。對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需要在黃金救援期內迅速處理的病症來說,這樣的延誤往往意味著最佳治療時機的流失,極大降低了存活率。偏鄉居民每日與時間賽跑,他們的生命安全彷彿懸掛在每一秒的延遲之上,也讓當地政府意識到改革迫在眉睫。
面對急救時間長、路途遙遠的現實挑戰,臺東縣政府與消防局率先推出了「行動急診室」計畫。傳統救護車僅具備運送病患的基本功能,而在這次改革中,每一輛救護車都被賦予了移動急診室的使命。臺東縣消防局局長管建興強調:「救護不僅僅是速度,更在於能否在第一時間提供專業且高品質的急救處置。」因此,消防局在達仁、都蘭、東河等多個戰略據點設置分隊,藉此大幅縮短救護車從接報到抵達現場的時間。
此外,消防局還積極培訓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陸續成立11支的高級救護隊,救護車配置了多功能生理監視器、無線超音波、電子影像喉頭鏡…讓救護車變身成為行動急診室,使救護人員能在車上進行心電圖判讀、超音波掃描、藥物給與以及氣管插管等高級急救操作。並透過5G網路的結合應用(如智慧雲端救護資源整合平台及Line群組)可將病患的各種生理資料以及救護現場影像傳送至醫院端急診及心臟專科醫師,從而讓接收醫院提前做好治療準備。行動急診室的成效非常顯著,過去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的患者,民國100年急救成功率只有5%,根據統計,去年(2024年)急救成功率已達35.2%。這種跨部門、跨技術的協同作業,正是臺東消防局對「救護零時差」概念的最佳詮釋,每一秒鐘都成為爭取生機的關鍵時刻。
還積極培訓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使救護人員能在車上進行心電圖判讀、藥物給與以及氣管插管等高級急救操作。車輛內裝設的12導程心電圖設備,使得救護現場能迅速進行初步診斷,並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如Line群組)將檢查數據傳送至後方心臟專科醫師,從而讓接收醫院提前做好治療準備。這種跨部門、跨技術的協同作業,正是臺東消防局對「救護零時差」概念的最佳詮釋,每一秒鐘都成為爭取生機的關鍵時刻。
圖/透過行動急診室,讓病患抵達醫院前能進行一定的醫療處裡。台東縣政府提供。
與消防局齊頭並進的,是臺東縣衛生局推出的「南迴醫療燈塔計畫」,這是一項針對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缺失的根本性改革。長久以來,南迴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偏遠、資源有限,缺乏全天候運作的醫療機構,使得居民在急診需求面前常常措手不及。以往,當病患情況急轉直下時,往往不得不冒著風險趕往遠在數十公里之外的市區醫院,讓「路長比命長」成為當地居民無奈的現實寫照。
為徹底扭轉這一局面,臺東縣政府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攜手合作,選址在大武鄉的一處衛生所,經歷8年土地規劃與建設,終於在2021年推出全台首座24小時急診中心。該中心不僅全面引進心臟內科、腎臟內科、腸胃內科等共計9個專科團隊,還首創在全台推動5G遠距醫療技術。透過高科技手段,當地居民即使身處偏僻地區,也能借助5G網路與專科醫師進行面對面遠程診療,大幅縮短等待時間。
圖/美如旅館的大武衛生所,是南迴地區民眾的醫療燈塔。台東縣政府提供。
衛生局官員指出,南迴醫療燈塔的設立,徹底改變了過去居民因長途跋涉而延誤治療的窘況。從癌症篩檢、胃鏡、大腸鏡檢查,到現場即時切片與微創手術,該中心服務全面躍升至五星級醫療標準,真正實現了讓專科醫療資源走進偏鄉的美好願景。當地居民林先生激動表示:「現在我們不用再為了看病而大老遠趕往市區,專科醫師直接來到我們這裡,甚至可以利用5G遠距診療,讓我們的生活安心了許多。」
圖/5G醫療模式解決偏遠地區醫師資源不足的困境。台東縣政府提供。
臺東偏鄉醫療革新能夠成功推行,離不開政府、消防局、衛生局與民間企業、個人捐助者的通力合作。各界紛紛捐贈救護車、先進醫療器材與資金,為這場跨部門救護革命注入強大動力。透過「緊急救護零時差」計畫,各單位建立起一套即時通報與協同作業機制,當急重症發生時,救護車、現場急救人員與後方醫院能迅速共享資訊,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立即後送至大醫院。這種協同作業模式有效縮短了病患從現場到專科治療的黃金時間,讓原本因交通與地理條件限制而延誤治療的偏鄉居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適當的醫療處置。
不少醫療專家認為,臺東這種跨部門合作模式不僅適用於本地,更可成為其他偏遠地區醫療改革的典範。過去,解決偏鄉醫療問題主要倚賴興建大型醫院,但由於人口基數有限,這種模式在臺東顯然難以持續。如今,創新技術與資源整合不僅彌補了傳統醫療模式的不足,更體現了對生命價值與公平醫療資源分配的全新認識。
隨著「行動急診室」與「南迴醫療燈塔計畫」的逐步推進,臺東縣政府目前在所屬的16鄉鎮市中,已經有13個鄉鎮市提供遠距醫療的服務,未來將在更多偏遠地區推廣5G遠距醫療站點。最終目標是確保每一位偏鄉居民在急難時刻都能立即獲得專業、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真正實現「要命長,不要路長」的願景。與此同時,政府也正積極尋求與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合作,引進尖端醫療技術與設備,結合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為急救與遠距診療提供更科學、更精確的決策支持。這不僅使臺東在醫療服務上邁向質的飛躍,也為偏遠地區的醫療改革樹立了典範。
臺東偏鄉醫療革命以其跨部門合作與技術創新,徹底改變了整個地區的醫療格局。從現場的移動急診室,到全天候運作的南迴醫療燈塔,每一項舉措都見證了政府與社會各界對偏鄉居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視。這場變革不僅大幅縮短了病患等待治療的時間,更讓居民從心底感受到希望與溫暖。當救護車在蜿蜒的鄉村道路上呼嘯而過,當專科醫師透過5G遠距診療系統與患者零距離接觸,臺東這片土地正用行動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告:在這裡,無論山多高、路多遠,每一條生命都將被牢牢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