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環境部國環院與經濟部水利署舉辦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會中環境部長彭啓明致詞時開心表示,未來雙方將展開多方面的合作。包括淨零層面,水利署將會是第一個執行碳足跡的公部門,也是首個將河川地、水庫種樹,並獲得碳權的部門。
圖/淡水河一景。黃菁慧攝。
另外彭啓明還說到,雙方的第3個合作,則是由環境部水質保護司與水利署攜手,針對河川進行整治,一同執行「透明淡水河」的計畫,期盼將來的淡水河能跟法國巴黎塞納河一樣,讓民眾能盡情暢游。
而第4個合作,雙方則將著重於二仁溪的整治,希望未來3年內能完成。最後是加強氣候變遷的調適,這一塊水利署其實有非常多成功案例,如過去的百年大旱,產業界之所以未受到嚴重衝擊,全靠水利署內部每一位背後功臣。
循此,有鑒於觀光署曾公布統計,2024年1月至9月,新北市最熱門景點前三名為「林口三井Outlet」(656萬人次)「宏匯廣場」(532萬人次)與「淡水金色水岸」(315萬人次),顯見淡水一向是北台灣居民週末放假,希望親近大自然為生活充電的首要去處,因此不少人都好奇,「透明淡水河」究竟該如何執行?
對此,彭啓明也補充說明,表示「透明淡水河」平台在未來幾個月內就會推出,屆時上面將顯示類似空氣品質的監測數值,讓附近居民能即時掌握水質狀況,得知哪些時候水質較差。
圖/淡水河岸一景。黃菁慧攝。
接著水利署長賴建信也進一步解釋,提到淡水河附近目前其實已設有許多監測站,能將有關水質的各種資料有效盤點,看出哪些地方出現潛在汙染源,以立馬採取相應措施。
此外,由於氣候變遷會讓海水潮差產生變動,自然可能讓淡水河水量排出受到影響,因此2025年起,環境部與水利署也會共同啟動新計畫,從極端氣候導致水量的變化,延伸至水質髒汙等問題。
其實,水利署過去已經常使用物理方式來處理各種水資源難題,不過未來,單位不排除與環境部一起透過化學方式來治理,如同賴建信所強調的,無論科技如何快速發展,水都是人類居住的重要剛性需求,也是尋找適當生活過程,非常重要的考量元素。
因此行政院自2024年起就對於水資源極為重視,致力推動水情永續政策,尤其是空間資料的整合,希望能從部門治理跨至國家治理的層次。
圖/淡水河岸一景。黃菁慧攝。
與此同時,環境國環院長劉宗勇也強調,環境資源與水利署是唇齒相依,氣候變遷帶來的暴雨或乾旱,都會很直接的反映在水資源的管理上,所以跨部門務必要調適、超前部署,針對海平面上升、地下水變動各種現象,運用科學研究來有效加強。
故未來,雙方開創合作的重點,包括氣候變遷跨域調適、治理、汙染防制等迫在眉睫的議題,同時也會運用流域系統性治理規劃及流域數值模式,結合氣候風險的調適,以順利達成台灣循證治理的永續目標。
圖/淡水河一景。黃菁慧攝。
不過說起法國巴黎塞納河,民眾還是要知道,早在1923年,巴黎政府就因為塞納河有「巴黎廁所」的惡名,下令禁止市民在塞納河上進行任何游泳活動,以確保民眾身體健康。
所以基本上,塞納河已禁泳長達100年,是一直到2024年巴黎奧運,法國政府才重砸14億歐元(約台幣479.8億)來治理河流,希望塞納河能恢復往日民眾游泳的榮景。
無奈的是,儘管法國政府大力嘗試整治,可塞納河水質問題依舊存在,而且總在巴黎暴雨後持續惡化,連帶當時的賽事都頻頻推遲。
圖/法國巴黎塞納河一景。陳思豪攝。
更令人遺憾的是,巴黎奧運在塞納河畔進行的鐵人三項賽,數名選手於完賽後狂吐的畫面,還經由電視轉播放送全球,又讓塞納河水質再次成為世界焦點。
因此,政府的「透明淡水河計畫」雖立意良善,但要達到讓民眾安心戲水的目標,似乎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特別是透過塞納河的整治經驗可知,即便投入龐大經費與時間,河川整治的成效依舊會受到氣候變遷、都市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
圖/法國巴黎塞納河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J Shim。
不過,環境部與水利署此次的跨部門合作,或許能帶來有別於塞納河的效果。因為雙方不僅整合水質監測、汙染防制、氣候調適等多面向的治理方案,還建立起即時的監測預警系統,讓民眾立馬了解河川當下的水質狀況,無疑是為台灣邁向永續水環境開創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