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捷運電扶梯開始出現「兩側站立」的宣導告示,避免旅客在單邊通行的狀態下因推擠而發生危險。目前大部分旅客仍習慣「右側站立,左側通行」,即使有宣導告示,多數民眾搭乘電扶梯時仍是靠右站立。「兩側站立」是否能夠改變民眾習慣,還是最終仍由長期運行的「靠右站立」潛規則勝出?如何在安全、便捷、習慣中取得平衡,將是台北捷運與旅客間的課題。
目錄
・北捷電扶梯近30年「靠右站立」習慣從何開始?
・北捷近3年電扶梯跌傷事件統計公布,台北車站最多!
・「兩側站立」將顛覆過往潛規則?民眾看法大不同
・中和新蘆線尚未跟進「兩側站立」,旅客:「必失靈」
・日本、英國也推行「兩側站立」,如何向民眾溝通?
台北捷運「右側站立、左側通行」宣導口號可追溯自1996年3月通車,為提高電扶梯的運輸量,呼籲民眾靠右站立,在左側預留通道提供趕時間的旅客通行。這個宣導逐漸行程「禮讓文化」,也成為當時台北的在地交通特色。
這個習慣首次遇到挑戰是在2004年邁入2005年的跨年,當時因人流未進行妥善控管,導致發生推擠、跌倒事故。至此之後,北捷則改宣導「緊握扶手,靠右站立」,2008年開始,則調整為現在聽到的「緊握扶手,站穩踏階」,悄悄將「靠右站立」移除,開始宣導「兩側都能站」的觀念。
儘管北捷早在多年前將「靠右站立」宣導移除,並開始溝通「兩側都能站」,但未強調左側不可行走,「右側站立、左側通行」的觀念也已深植多數旅客腦海,成為一個習慣,因此至今仍然以「右側站立、左側通行」為最常見的狀態。
圖/緊握扶手,站穩踏階標語。取自台北捷運官網。
過去曾有人提出若只站在電扶梯右側,是否容易導致電扶梯受損進而造成危險。為此,台北捷運於2019年曾發布新聞稿,表示:捷運為重載型電扶梯,經長期檢視相關機械元件之檢修紀錄,並未發現有因旅客長時間靠右站立,左側通行,影響機械元件壽命情形。同時也說明:將持續以「緊握扶手、站穩踏階」主題宣導電扶梯安全,並未限制旅客電扶梯站立位置或行走與否,仍持續呼籲旅客使用電扶梯,應發揮捷運禮讓文化,彼此尊重。可以看出在當時站立與通行主要仍以民眾習慣及需求自主運行,並未強制規範。
在電扶梯仍開放行走的狀態下,容易因趕時間、快速通過而發生推擠、爭執、跌倒等事件。根據北捷近3年數據統計,旅客因搭乘電扶梯發生跌傷事件最多的前3個站點分別為台北車站、淡水、板橋站。台北車站運量大、往來人潮眾多,並有多個出口及通往其他地點的通道,有大量的電扶梯裝置,因此發生跌傷事件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圖/捷運月台上下班人潮。取自北捷官網。
台北捷運於今年(2024)10月發布新聞稿,呼籲電扶梯兩側皆可站立。對此,旅客提出不同看法,共有以下4種觀點:
會依循宣導指示的旅客表示,自己會依宣導內容視情況站左側、右側,也部分旅客因為有此宣導,會開始站在左側,並表示若有時間較趕的旅客建議可以走樓梯。另外,以安全為考量的旅客,多不支持在電扶梯上行走,希望能夠減少電扶梯跌傷事故發生。
以下整理「支持並遵守左右側站立」旅客對此議題的回覆:「不管哪一派,人家規定怎麼寫就怎麼做,你不要,那就尊重站左邊的人。」「我就會站左側,趕時間請走樓梯。」「北捷早就說過兩邊都可以站了。」
以下整理「希望乘客不在電扶梯上走動」旅客對此議題的回覆:「台北捷運旅客受傷案件最大宗就是電扶梯跌傷,佔所有受傷人數接近五成,為了你的安全,不要在移動的重機械裝置上行走。」「電扶梯不給走是為了安全,趕時間可以,不要害到別人。」
圖/捷運手扶梯上班人潮。池孟諭攝。
支持左邊通行的旅客表示,較不趕時間的人站立電扶梯右側不動,左邊讓需要走動的旅客通行效率較高,尤其在尖峰時刻更是如此。若電扶梯兩側都站滿人,會過於密集讓人感到窒息,有可能旅客會因此刻意留空,可能因此無法達到理想的使用效益。
以下整理「支持保留左邊通道通行」旅客對此議題的回覆:「就算我知道我還是選擇靠右站,因為我是很貼心。」「差一分鐘換車可能就趕不上了。」「大家都為別人想想,讓需要移動的人移動,不要太自私。」「大家看見左邊有位置都自覺地走上去,留右邊給真的不趕時間或走不動的老人家,那世界就更好了。」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rthur Edelman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在這次的電扶梯觀點討論中,「電扶梯移動及使用效率」是最多人討論到的面向,以移動效率來思考的旅客,多認為會造成台北捷運電扶梯移動效率不佳的原因是因為速度,若將電扶梯加速,能減少旅客行走的情況。
這類旅客表示:「北捷電扶梯速度超慢,不管怎麼樣尖峰都會塞爆。」「排排站好是對的,但希望可以把電扶梯調快一點。」「手扶梯調快一點問題就解決了。」
部分旅客認為,右側站立左側通行已經是一種習慣,很難一時之間改變。也可能大家理解了左右兩側皆能站立後,會開始抓自己與旁人舒適的距離,無法感善電扶梯利用效率的問題。
這類旅客表示:「依照習性,最後可能會變成一人一格,然後都站不同邊。」「理想情況太完美了,實際運作起來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雖然規定改了是改了,但還是沒有人想站左邊。」
圖/多數乘客目前仍習慣靠右站立。龔郁雯攝。
針對北捷宣導電扶梯「兩側站立」正反意見,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從10月中旬至10月底,網友們對北捷「電扶梯兩側都能站」宣導的看法。
圖/網友們對於北捷電扶梯議題的正、反意見兩極,掀起激烈辯論。取自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官網。
可以發現,調查中以支持北捷宣導「兩側站立」的觀點較多。最多人表示「趕時間應去走樓梯」,聲量佔比高達18.8%,而「電扶梯本來就是拿來站的」也佔約16.6%。另外,也有不同聲音表示「若站左邊,會一直『被借過』」,共有11.7%。表示電扶梯不能走動的聲音則有11.3%主張「宣導電扶梯不能走動」,10.8%指出本來廣播「站穩踏階」就代表不能走動,10.8%強調「電扶梯禁止行走」,最後,則有8.4%認為北捷「宣導的太慢了」。
圖/北捷宣導電扶梯「兩側站立」議題,數據調查「趕時間應走樓梯」聲量最高。取自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官網。
目前北捷已在多個轉乘車站內,設置告示牌和循環廣播,宣導電扶梯「兩側皆可站立」,不過中和新蘆線目前尚未跟進。中和新蘆線一端站點為南勢角,至大橋頭站會分岔為兩條路線到蘆洲以及迴龍,開往蘆洲、迴龍路線會交錯輪替,因此如果要前往蘆洲以及迴龍方向,以中和新蘆線每班大約間隔3至4分鐘來看,若錯過一班車就需要等待8分鐘。
因此,許多搭乘中和新蘆線的乘客多半認同目前沒有設置「兩側站立」的宣導標語是合理的,乘客表示:、「中和新蘆線8分鐘才一班,真的沒辦法跟你慢慢來,兩側站立真的難度很高,這是這條線通勤的人默契了」、「大橋頭之後的站真的都是8分鐘一班,真的瘋掉。」、「我是覺得就算擺了也是失靈,有在搭橘線的都知道趕車不易」旅客多支持在這條路線上,須保有同理心,讓出空間提供給需要加速行走的旅客。
圖/中和新蘆線目前尚未設置「兩側站立」宣導。取自台北捷運 Metro Taipei FB。
曾經日本鐵路的電扶梯也是兩側搭乘,沒有在電扶梯上行走的習慣,直到1985年至1991年日本的泡沫經濟時期,當是以「經濟」為優先,為了不影響趕時間的上班族,鐵道公司呼籲民眾搭乘電扶梯時空出單側,讓上班族或趕時間的人可以行走。
開始轉變的原因也與台灣相似,源自2011年至2013年電扶梯意外送醫人數增加。根據日本電梯協會2018年的網路民調,有81.8%的受訪者曾有在電扶梯上行走的經驗,而2018年到2019年的調查則指出,電扶梯意外原因最多的是行走導致跌倒等「使用方式不當」,佔比為51.9%。
圖/為確保旅客安全,日本各地開始實施《電扶梯禁止行走條例》。取自JR東日本FB。
另外,東京的「構造計畫研究所」也透過行為模擬發現,在尖峰時段相同人數旅客使用電扶梯,空出單側就會讓人群集中在另一側,容易造成人流回堵,若踏階兩側都站人可能會縮短整體移動時間。
因此,日本各地開始實施《電扶梯禁止行走條例》,也開始透過海報與人員、AI語音宣導正確搭乘電扶梯方式,就是「站成兩列請勿行走」。另外,日本部分車站也出奇招,派出工作人員揹著一個手部形狀「STOP」的警告牌子,站在手扶梯上要求民眾乖乖站好。讓台灣民眾表示:「超棒的,台灣應該跟進」「台北捷運學一下吧」
圖/日本透過各式宣導旅客「站成兩列請勿行走」。取自JR東日本FB。
英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宣導靠右站的國家,在一次倫敦地鐵 Vauxhall 區的經理 Len Lau前往香港發現香港人會站定在地鐵手扶梯的兩側,似乎讓整體更安全,使用上也更有效率,因此回到英國展開一場實驗,希望減少倫敦地鐵電扶梯擁擠的情況。
經過實驗發現,若電扶梯只站一側,負載量減半,會造成底下塞滿更多群眾,拖慢大家移動的速度。若禁止乘客在電扶梯上行走,乖乖站好站滿的載客量,會比讓出左側給趕時間的人行走高出四成。不過在實驗中也了解到,要改變大家長久以來的習慣是非常不容易的,當今天減少勸導的力道,旅客很快又會回復過往習慣的站立模式。
倫敦地鐵曾透過人員宣導、阻擋的方式,例如:用大聲公宣導兩側都可以站人、安排高大的便服人員擋在手扶梯左側、請情侶在電扶梯上牽手等,此一行動不但未見良好成效,還引來反彈聲浪。
後續,經過檢討後,倫敦地鐵決定若有下一個試驗,可改將其中一台電扶梯漆成不同顏色,在左邊畫上腳印提醒使用者站穩踏階,同時播放客服的全息投影,以「為自己著想」「對自己有好處」等方向鼓勵旅客改採取站立的搭乘方式,取代真人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