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自2021年,台東縣長饒慶鈴宣布《慢經濟in臺東》2030政策白皮書以來,台東是全國惟二,出生率正成長的縣市,成長率更是全台之首。
究竟,當各縣市都紛紛祭出育兒津貼、青年就業等人才永續政策,台東何以憑策略突圍,在追求效率的年代,成功打響當地慢經濟?
圖/台東多良火車站有「全台最美車站」之稱,鐡道海景一覽無遺。《慢經濟in臺東》提供。
尤其,如今全國人口生不如死已成常態,想說服青年返鄉、移居,甚至成家立業,對缺乏高等教育、公共建設、產業鏈、地理優勢的台東,無疑是一大挑戰。
話不多說,現在就讓《城市學》帶您一趟台東縣青年事務發展會及原住民行政處,一窺台灣後山經濟、產業亮眼表現。
和西半部地區相比,東部大專院校資源明顯不足,台東縣青年事務發展會委員吳宗諭這樣明確的指出。
依據大專院校務資訊平台,台東是本島上,唯一沒有私立大專院校的縣市,就連同屬東部命運共同體的花蓮,都有三間私校,顯見台東教學資源的窘境,以致於當地學子來到大學階段,往往都只能到外縣市升學,而這也是無可避免的宿命。
圖/取自臉書「台東縣青年發展中心」。
對此「台東製造」創辦人廖祐笙就無奈表示,自己過去幾乎沒有同期好友留在台東唸書,大家都各奔東西,而這一離鄉,便很少有機會再回台東工作了。
不只缺乏熱門產業,早從求學階段,大學人才外移,就讓台東人才出現失落關鍵。因此,當地方政府努力承擔起大任,不斷主打具後山特色的文化與設計產業,希望推動成就業新浪潮。
由於台東地廣人稀,藝文產業的發展又容易受限於地理條件,畢竟在地居民只是想看個演出就得長途跋涉,絕對不利產業發展。
於是政府與地方團隊聯手發起「藝起來我家」的計畫,希望藉著將表演單位最小化,進入各地村落,促成一場場以家為單位的展演。
據此吳宗諭提到,過去台東其實也希望能在公共場合舉辦各種表演,但對鄉親而言,自己如果只是想看一場表演,路程若千里迢迢,當然會與原先目的背道而馳,因此目前縣府希望大幅縮短表演者與里民的距離,讓大眾更有意願主動參與,爾後再延續成日常習慣,重新讓人與藝文生活產生連結。
圖/取自臉書「南島台東-臺東縣原民處」。
此外,政府對地方產業的影響,也真實體現在標案上。像是廖祐笙就分享道,自己剛從台中返回後山故鄉時,因為手上沒有任何商家與資源,所以只能透過零星接案的方式過活。
還好,現在的他成功受台東縣府的賞識,能從各種標案上累積經驗,因為唯有持續產出作品,才有轉化成市場商品的機會。
事實上,不只產業需要政府資源,政府同樣也希望在地產業能不斷壯大。如同台東縣政府所言,在地人更知道台東真正需要什麼東西,還有後山特色在哪裡。
而這亦完美符合,縣長饒慶鈴以慢打快的經濟策略,一切不追求快時尚或KPI,只盼地方政府與團隊能創造出互利共生的永續生態。
當青年返鄉就業,卻發現家鄉缺乏工業;農業若沒有農地、技術的代代祖傳,一般人又難踏入的情況下,文創自然成台東極具潛能的產業。但各地都喊著要做文創,可資訊落後、地處偏遠的台東,要怎麼發現後山的亮點呢?
吳宗諭談及設計產業時認為,過去台東沒有設計費的觀念,就足見文創產業發展得比較落後,可是看似緩慢的腳步,雖然造成劣勢,卻也讓台東在面對難以阻擋的流行風潮時,多了一股迂迴、增添台東美麗的空間。
圖/阿美族女性傳統裙製作。台東原住民部落大學粉專提供。
作為文創產業孵化地,除了要懂得接洽各種藝文訊息外,廖祐笙也補充道,人際之間的互動上,台東其實有別其他縣市。好比過往,他在中北部邀約事情時,都一定要事先安排,但是在台東,當天見面時再邀約不成問題。
原因是台東地方小,大家更想努力做,因為有做,就有機會被看見,換言之,如「台東製造」改成「台中製造」,那也許表演者不會有出頭的一天,民眾也不見得會喜歡。
圖/豐年祭。台東縣原民處粉專提供。
此外,拿台東公部門相比其他縣市,吳宗諭則認為,台東縣政府更願意放手讓團隊去執行,也期待地方團隊主動提案,想法十分開化,這讓台東縣政府秘書林俐志不禁笑說,因為縣政府比起追求KPI、效率,更希望在地團隊能自由發揮。
當然,文創產業要能在一座城市裡遍地開花,除地方政府願意放手外,吳宗諭認為,族群的多元性也是重要因素。
據台東縣原民處,原住民占台東人口三分之一,將近78,000人,共有七個部族,擁有非常豐富的原住民文化。
然而隨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許多傳統文化、技藝逐漸失傳,故台東縣府為求文化永續,不只在部落大學開設原住民文創課程,更與蘭嶼部落合作,例如2023年首度執行的「原住民族造舟及航海人才培訓」計畫,盼讓未來擁有原住民文化背景的年輕人,能成為文創產業炙手可熱的人才。
圖/阿美族傳統竹筏培訓。台東原住民部落大學粉專提供。
此外,在雙語政策主導下,原住民族語的復興也備受關注。因此,台東縣政府不只從源頭做起,還提供族語就業市場的價值。
其中,台東縣原民處金惠珠科長即表示,台東有原住民族保母獎助方案,一來能讓懂母語的保母每月增加固定獎金,幫助原住民孩童從幼兒時期就接觸族語,二是能透過設置母語保母的職位,開創就業市場,增加族語的附加價值。
圖/取自臉書「南島台東-臺東縣原民處」。
從地方政府,團體再到人民,文創產業從上到下展現包容力與多元性的台東,在縣府慢經濟政策主導下,藝文相關領域逐漸開花結果,各界都有目共睹。
相信不久的將來,當文創設計人才的需求量慢慢水漲船高,藝術創作者的「薪」情與「錢」景,也將看齊科技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