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為六都65歲以上人口占比最高之城市,約占總人口20.97%,高齡人口多,並經統計屋齡30年以上建築物棟數占全市75.98%,老屋比例龐大,多有生活機能不佳、社區安全防災堪慮、公共設施不足,缺乏電梯及其他現代設施設備等情事,可謂人老屋也老。 無預警的天災隨時可能到來,臺北市的建物又面臨老舊的窘境,建構一個耐震防災的臺北市無疑是當務之急。如何加速臺北市的都市更新速度,為市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城市機能,也就成為當前臺北市都市更新最重要的挑戰與課題。
如何加速老舊建物更新,是蔣市長上任後心心念念的課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上下亦殫精竭慮,市府很快便於112年3月7日宣布啟動「都更5箭、臺北無限 Taipei on the way」政策,包含「公辦降門檻、民辦法放寬、審查速通關、危老排障礙、電梯加碼辦」,旨在針對過往都更痛點對症下藥。
並對於臺北市尚有許多具迫切都更需求之危險建物及都更整合不易之整宅,為提升建物安全,市府陸續於112年10月3日新增第六箭「防災型都市更新專案」及第七箭「整建住宅專案計畫」,並於113年3月4日新增第八箭「海砂屋575專案計畫」,針對海砂屋重建機制新增公辦都更方式,給予專案協助。透過協助民間整合、簡化都更危老審查程序、提高補助及容積獎勵誘因等三個面向的政策,加速都市更新推動:
公私協力:「公辦降門檻」、「海砂屋575專案計畫」
加速審議:「民辦法放寬」、「審查速通關」、「危老排障礙」
提供獎勵:「電梯加碼辦」、「防災型都更專案」、「整宅專案計畫」
圖/「電梯加碼辦」:天母王子家園社區電梯增設施工前、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
但都市更新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影響都更分回主要三件事「房價」、「造價」以及「地主的期待」,第三項因素往往是都更案推動最困難之處,因民眾與建商的資訊不對等、對都市更新的認知與期待不同,導致地主常認為有人從中獲利、被欺騙,造成對所有事情的不信任感,並衍伸認定建商賺太多、土地價格被低估、違建價值高估;而部分地主要求一定要達一坪換一坪,也有認為撐到最後同意,政府總會提出更優惠的容積獎勵方案等錯誤認知。
對都市更新的迷思最易形成推動都市更新的阻力,都市更新是在與時間賽跑,一旦推動時程拉長,時間、營建成本等整體都市更新成本皆將一併增加,成功的難度也將提高。都市更新的目的在於確保居住安全,而非給予無止盡的容積獎勵,民眾應有都市更新成本觀念,保有正確的價值觀,自助人助、凝聚共識、消弭爭議才是加速都更推動的關鍵。
圖/整宅專案計畫:南機場整宅現況。(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提供)
臺北市宣示邁入大都更時代,但大都更時代不是大利多時代,我們會持續精進都更八箭配套制度及措施,如防災型都更認定資格放寬、都更審議平台上線,提供線上申請、進度查詢及資訊視覺化等便民服務、代拆制度及都更整維精進等,並提升都市更新審議作業效率,讓都市更新推動更順利。
然而與此同時,所有權人也應負起居住安全責任,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亦將使一般民眾更具系統了解都市更新法令、機制與相關內容,並推廣正確的都市更新觀念,以消彌都市更新過程中不同角色的資訊落差。
圖/南機場單元三整宅專案計畫。尚待臺北市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審議會議通過為準。(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提供)
捷運蓋到哪裡,都更就做到哪裡!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將持續推動都更專業知識課程、辦理系列講座、擴大媒體資訊傳播,及藉由熟悉相關法令之專業人員向民眾宣導都市更新正確觀念,加強推廣並輔導民眾辦理自力更新,讓民眾理解自力更新凝聚社區共識之方法、必要都更知識、流程及常見課題,推廣正確的都更觀念,加速臺北市更新重建的作業。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對於都市更新的精進從未停歇,惟人老屋老、天災易襲,都更八箭的成功與否需要市民的配合,進入全面大都更的時代,我們更應回歸「家的價值、居住安全」儘速都更,讓臺北成為韌性防災、安全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