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愈在地愈國際,面對屏東位處我國最南端,擁有得天獨厚的日照條件,屏東縣政府於是搶先全國,在2016年成立「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積極展開各種綠能政策,以實現全球2030年非核家園的目標。
像是拿太陽能光電為例,屏東2018年就創建「再生能源數位資料庫」,透過彙整土地、地籍、變電所及輸配電線路等跨部門資訊,準確進行潛力案場的規劃與評估,結果成功促成全國首座「嚴重地層下陷區太陽光電專區」落成,大大提高當地企業綠能發電的比例,也造就地方農地「養水種電」等創新模式的應用。
圖/取自臉書「屏東縣政府綠能專案推動辦公室」。
同時屏東縣府還運用「太陽光電專案專區」和「土地複合式利用」兩大策略,特別降低嚴重地層下陷區的專屬政策門檻,吸引各大業者投資設立大型電站,讓綠電持續導入多元產業,一併達成減碳、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而果然,屏東因地制宜地的綠能策略成功奏效,在實現民生用電RE100的目標後,連續四年榮獲環保署的肯定,屢次於「縣市環保永續施政」榜中勇奪全國第一。
而作為台灣環保先驅,屏東在國際舞台上也大放異彩,不僅曾蟬聯國際碳揭露平台(CDP)「具領導力」城市的寶座;2021年日本東京國際論壇學者還以零預算推動策略讚許屏東政策;另外高樹光電示範區於2022年甚至獲得GSSR綠色投資最佳典範獎的肯定。顯見屏東永續多贏的策略有成,無疑是各界公認的綠能模範生。
另一方面,由於屏東地形狹長,從海岸線延伸至中央山脈,特殊地理環境加上交通建設不足等因素,都成了地方發展一大阻礙。不過如今,屏東縣府致力打開觀光新視界,用創意思維突破困境,反讓區域劣勢化作旅遊優勢。
好比面對恆春半島旅遊產業長年受落山風季節衝擊,經常得面臨觀光淡季的考驗。於是縣府靈機一動,乾脆巧妙地將閒置多年的車城海口港改造成「看海美術館」,成功為當地注入全新的藝文活力。
圖/屏東看海美術館會不定期推出各種展覽,讓民眾每次造訪都是全新體驗。取自臉書「周春米」。
更棒的是,根據屏東縣觀光傳播處資料顯示,自看海美術館開放以來,恆春半島的冬季遊客數量真的一路狂飆,上衝30%,不僅為地方帶來可觀的商機效益,還讓屏東熱門景點終於不再只有墾丁國家公園。
緊接著,是屏東每年四月都會舉辦的地標性活動「台灣祭」,這些年也狂吸百萬遊客蒞臨,重新定義了墾丁的音樂文化。
圖/屏東看海美術館會不定期推出各種展覽,讓民眾每次造訪都是全新體驗。取自臉書「周春米」。
至於2024年屏東全新打造的「屏東北野祭」和「奇幻大津」等戶外品牌活動,同樣因為能讓民眾能深入田野、山林,造就南國嶄新的旅行體驗而備受關注,發揮出地方獨有,又有別傳統觀光的大自然魅力。
最後,為因應台灣社會人口高齡化趨勢,屏東亦率先全國成立長期照護處,整合原來分散於衛政和社政下的各項業務,藉以加強行政效率和服務品質。
於是2023年,屏東在長照政策上也成了標竿,摘下衛福部考核的長照業務與照護業務冠軍頭銜之際,還收下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的「共老獎」。
圖/屏東縣長周春米表示,近年透過文化建設翻轉城市面貌,屏東之美令人驚豔。張智傑攝。
其實,即使不綜整上述,屏東人對於地方縣政的績效也是有目共睹。因為透過2024年《遠見雜誌》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作風低調的周春米,雖評比維持2023年的4星等級,可攤開數據便可見,其施政滿意度一口氣躍升9.8個百分點,來到69.2%,逼近七成大關,增幅還是全台13個縣市第三名,就足見居民對縣府作為感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