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墾丁觀光業的興起,其實可追溯至1986年,當時媒體大肆報導,每隔75到76年才能見到,唯一能用肉眼觀賞的著名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1P/Halley)正接近地球,而墾丁大街,正是當年最能清晰一睹天文奇觀的地點。
於是當時消息一出,隨即迅速吸引大批遊客湧入墾丁,希望親眼目睹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星空天象。於是隨著彗星的到來,墾丁彷彿天選之地般聲名大噪,慢慢在國內外打響名號,成為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旅遊景點之一。
另一方面,由於墾丁也是台灣戰後成立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擁有獨特的石灰岩地形、珊瑚礁海蝕景觀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加上墾丁地處熱帶氣候區,終年溫暖,四季旅遊皆宜,所以地方鬧區很快走入商業化,墾丁大街逐漸成為旅客購物、享受美食的天堂。
圖/墾丁大街一景。張智傑攝。
同時,2008年台灣電影《海角七號》一瞬爆紅,而拍攝取景地也正巧就在恆春半島,因此片中許多著名景點成了打卡熱點,再度讓墾丁旅遊的魅力推向全盛時期,曾在一年內創下800多萬的驚人遊客量,幾乎是每逢假日,蛋黃區的人潮就會擠到寸步難行。
但誰也沒想到,墾丁觀光榮景未能持續下去,觀光客數這些年呈雪崩式下滑,尤其是2024年暑假,明明是旅遊旺季,卻有飯店業者透露,住房率僅是過去的一半,觀光人氣降至27年來最冰點。
另外其他業者也搖頭表示,無論是墾丁海岸線的水上活動,還是墾丁大街攤商的營業額,全都大幅縮水,恆春整體的觀光產業根本瀕臨崩潰。
圖/墾丁沙灘一景。取自交通部觀光署官網。
其實造成墾丁商圈沒落的原因來自多方面。首先,當地店家拉抬商品價格、調高住宿費的各種坑殺遊客的行為屢傳不鮮,自然嚴重影響遊客前往旅行的意願。
況且,許多過度收費還因與服務品質不適配延伸出一次次的消費糾紛,地方難以私下的負面標籤,後來甚至掀起國人揚言「拿一樣的錢,還不如出國去日本沖繩,吃喝玩樂都CP值還更高!」
圖/墾丁大街海鮮攤位。張智傑攝。
然而網友這番話也並非全然虛言,因為眼見全球疫情紓緩,各國逐一開啟國門,遊客紛紛到海外展開報復性旅遊,進而又再度察覺墾丁讓人卻步的觀光亂象,故恆春的台灣旅客與國際遊客數量都同步銳減。
可是儘管墾丁經濟日趨蕭條,當地業者卻始終不願讓利,除攤商疑似哄抬物價外,墾丁交通費也成外界詬病的焦點。
其中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日前有遊客就在社群平台PO文控訴,稱自己從墾丁大街飯店叫車,打算返回恆春南灣,想不到短短5分鐘車程,櫃台就報價800元,讓原PO忍不住質疑,連計程車費都把消費者當盤子?開價有高報之嫌。
對此,當地計程車業者雖回應,因為從墾丁叫車,駕駛就必須從恆春出發,來回的空車里程數無法讓司機按跳錶計費,故才會採取議價方式。
但業者說法,終究無法讓遊客買單,網路依然砲聲四起。據此,監理站也出面警告墾丁的計程車業者,直呼查證若屬實,未按跳錶計費的司機將面臨罰款。
圖/取自Pexels。攝影者Alix Lee。(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