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人民愈加重視身心健康,運動休閒連帶成了熱門產業。據財政部統計,本土健身產業近五年營利事業家數成長率高達10%以上,連疫情期間都保有15%以上成長率,足見健身產業潛力無窮的商機。不過前景大好的健身產業,過去其實也曾面臨倒閉潮,連當時全國最大的連鎖健身俱樂部亞力山大都無預警歇業。究竟發跡於高雄,一手打造健身工廠的柏文健康事業集團,憑著哪些決策帶動業績逆勢成長,如今榮登產業新龍頭,還率領教練以平均10萬的月薪趕上科技業?
自1980年代起,台灣各大健身連鎖俱樂部逐一嶄露頭角,其中,健身工廠也於2006年正式從高雄崛起。
短短20年時間,健身工廠已在台灣開設近80家分店,堪稱產業的當紅炸子雞品牌。但許多民眾不知道,企業風光的背後,也曾歷經產業低谷、疫情等艱困時期。
2020年疫情爆發之際,本土健身產業一瞬走入冰河時期,入不敷出的財務讓許多健身業者都苦不堪言。更令人遺憾的事,即使當中不少健身房咬牙撐過疫情,可運動人潮回流過慢,最終也擋不住停業命運。
對此,柏文集團董事長陳尚義就認為,由於健身產業多採用會員預繳制度,可預先收進口袋的錢,其實在會計上等於是負債,若負責人未運用妥當,面臨疫情間營業額長時間的停轉,疫後又無法迅速回本,自然躲不過事業夭折的下場。
圖/健身工廠設施。張智傑攝。
不過陳尚義話鋒一轉,表示收費方式固然會對財務造成影響,可也是一顆救命藥。他指出,月繳制度背後嚴謹的財務管理才是關鍵,因此為避免同樣踏上,2007年台灣最大連鎖健身俱樂部亞力山大因資金運轉不周的倒閉之路,同時保障消費者的權利,健身工廠獨創業界改採月繳制度,有別同行1年、2年的預繳方案。
而健身工廠大破大立的做法,果然幫助揮別疫情陰霾,甚至迎來營業高峰。據悉,柏文集團近來還重砸1億投資大魯閣美國子公司,希望讓健身工廠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循此陳尚義強調,產業隨時都可能面臨低迷狀態,可市場需求會一直都在,因此只是對內、對外建立完善機制,就可望站穩腳步,隨時因應局勢變化。
圖/健身工廠博愛廠的室內籃球場。張智傑攝。
不過面對台灣科技業日益壯大,市場人才供不應求,許多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都受到擠壓,健身工廠也沒有坐以待斃,反而趁著社會健身風氣的興起,將私人教練推向熱門職業。
像是健身工廠就推出全國獨創的「內部創業」,以「承攬合約」與教練合作,讓他們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自己成為負責人,不再受限於雇傭關係。
而陳尚義此舉用意就在於,台灣自2017年實施一例一休,每週員工工時不得超過48小時的政策後,他觀察到,政府美意雖是為保障勞工權益,但不僅公司受制於加班費的情況,連帶也影響盼增加收入的健身教練。語畢,陳尚翊還透露,目前健身工廠內部有超過50%的教練承攬合約,公司每季的第一名教練,通常月薪都能上看30萬,其他人的平均薪資也能達到10萬。
圖/健身工廠員工可免費使用廠館設備器材以及有專業教練指導。張智傑攝。
此外陳尚義還發現,「承攬合約」不只能讓健身產業的薪資趕上半導體,還間接改善健身教練屢遭外界詬病的教學品質。
原因是過去業界獎勵制度多分為「售出獎金」和「執行獎金」,所以不少教練積極販售課程後,不認真執行也有獎金拿,導致人才品質參差不齊,掀起許多消費糾紛。
有鑑於此,健身工廠目前僅提供教練高額執行獎金,加上「內部創業」方式需通過公司審核,私人教練的上課表現成關鍵要素,所以不光教練備課的用心程度提升,個體戶創造高收入的型態也無需擔心課程賣不出去,甚至大幅降低了離職率。
說到底,尋求才源是當今所有產業、每家企業的共同課題,也是公司追求永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何況過去有統計調查,健身產業營業額的年複合成長率逐年遞增,以目前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口滲透率而言,顯示未來還有莫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