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日前公布4月3日花蓮7.2級地震後的最新測繪結果。據衛星導航系統(GNSS)連續觀測站的測量資料,花蓮地區出現顯著的地殼變動。其中,花蓮地區東管處錄得最大水平位移為32.7公分;壽豐站的高程更則大幅抬升39.3公分,為全台之最。
對此內政部也進一步說明,表示此次震後檢測的範圍廣泛,北起宜蘭縣三星鄉,南至花蓮縣豐濱,西起南投縣埔里鎮,東至台灣東海岸,共檢測247個基本控制點,結果顯示,其中138點的坐標與原公告數據有明顯差異。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2020年的公告測量相比,過去4年間,花蓮縣及中央山脈地區的點位變動尤為明顯。花蓮地區地表最大水平位移達43.8公分,高程抬升更高達49.1公分。這些鐵錚錚的數字都顯見東部地區地質活動的活躍程度。
然而,地震引起的地殼變動,其實只是台灣面臨的眾多自然挑戰之一。像是2023年,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學者就曾發出警告,指出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可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他們預測,若海平面上升30公分,台灣六都中有四都很可能會消失,其中正包括首都台北市。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e 安德烈。(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面對這項令人憂心的預測,也有農業專家隨之發出警告。像是據《TVBS》報導,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洪箱就提到,近年的異常氣候經常使地瓜爛根,從2023年4月開始,收成數量愈來愈差;另外榖笠合作社青農代表吳宗澤則提及,稻米幾乎沒收成的情況下,連帶會讓年輕人對返鄉務農失去興趣,因為「種田沒東西收,甚至會虧錢。」
其實農民學者的憂心絕非無道理,畢竟中研院研究也顯示,如地球碳排放沒有減少,海平面持續加速上升1公尺,將淹沒台灣約1.59%的陸地面積,相當於572平方公里,等於6900多個足球場的大小,且率先受影響的地區包括:宜蘭平原、台北盆地、桃園新竹沿海,以及彰化以南的海岸平原地區,光農業土地就占了1.05%,肯定大幅影響本土農作產量。
圖/高雄港旅運中心空橋。張智傑攝。
因此專家鄭重警告,政府再不採取有效的減碳行動,最快到2030年,地球可能就會突破1.5度的升溫門檻,屆時六都中,新北、台北、高雄、台南等城市都將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地層下陷與地處低窪的地方,因為本來就易淹水,遇豪大雨時經常積水不退,若等海平面再上升,該處必將無法承受。故城市的海岸建設和海港不僅須重新規劃,同時還得審慎評估沿海地區居民的撤離期程,所剩時間真的不多。
然正當台灣可能將從海平面上一點一滴消失的同時,許多美景也恐怕先逐一沈沒入海。像是5年前,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亦曾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介紹台灣因氣候變遷或人為破壞而將消失的多處景點,其中名列第一的墾丁珊瑚礁生態,非但受海水暖化影響,珊瑚礁大量白化死亡,湧入過多的遊客也帶給環境過度的破壞。
另外人稱「會移動的國土」雲林縣外傘頂洲,長年就因風吹雨水流影響而不停移動,如今加上海平面上升、颱風挾帶強風豪雨的侵襲,以及河川上游興建水壩後逐年縮小,據悉,神奇的沙洲美景已快成絕響。
圖/亞泥生態園區一景。方浚碩攝。
此外,因齊柏林逝前一句「亞泥又挖得更深了」而深受社會關注的礦場位置,即花蓮縣秀林鄉高1440公尺的新城山,雖近年得到亞泥積極復育,創造大量工作機會,但地方美景仍漸漸消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