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與同屬新竹縣的新埔頗為相似,不僅皆位於鳳山溪沖刷而成的河谷平原,亦借鑒了新埔的拓墾經驗,逐漸形成農業聚落。然而有趣的是,將新埔和關西兩地實質納入清帝國治理版圖的頭號功臣,卻是台灣本土的原住民。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廷在台灣實施「屯番制」,開放近山土地讓願意服膺清朝統治的原住民進行開墾,一方面可藉此維持治安,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政府徵收賦役。隸屬道卡斯族的竹塹社人,因協助平亂有功,進而受賜漢姓,並獲得新竹近山的開發權利。
關西於此前已有泉州人組成的墾號經營,由於關西鄰近泰雅族馬武督社的領域,雙方衝突不斷,泉州人最終只得放棄,將關西墾務讓與當時身為竹塹社領袖之一的衛阿貴。由於衛阿貴已有拓墾新埔的經驗,加上其身份特殊,因而逐漸在關西站穩腳跟,後來亦將據點遷移至此。
圖/衛阿貴在關西處理墾務及居住使用的課館遺址,如今僅殘留部分地基。取自客家雲網站。
衛氏在關西展開拓墾事業,除了深耕易耨、開鑿水圳等工作外,也得在山區沿界設立「隘寮」並派人駐守,以提防泰雅族的侵襲,這林林總總都需要大量人力,單靠衛氏所屬的竹塹社無法應付。有鑒於此,衛氏便大量招攬客家族群入墾,客家族群逐漸在關西成為優勢,這也可從關西的舊稱「鹹菜甕」窺知。
鹹菜指的是客家族群會將芥菜抹上粗鹽,壓實於甕中脫水發酵的醃製食品,加之關西地形四面環山,有如一只缸甕,故有其名。後來到了日治時期,才改為日文發音相近、用字較為典雅的關西。
台灣開港之後,關西憑藉地利之便盛產的樟腦與茶葉成為熱門商品,也出現因而發財致富的家族,其中以經營樟腦生意的范家與經營茶葉生意的羅家最具代表性,尤其羅氏在日治時期成立的「台灣紅茶株式會社」,其所產製的紅茶熱銷全世界。
縱使後來台灣茶業式微,但羅氏仍堅持不懈,重組為「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持續經營,至今已有87年的歷史。
圖/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的關西本廠一景。普通人攝影。
與台灣大部分的老街一樣,現今關西也面臨著人口流失與觀光轉型困難的挑戰。以最直觀的政府補助為例,2017年開始推動的「客家浪漫台三線計畫」,在新竹縣有分配到預算的四個行政區之中,關西鎮僅佔9.21%,很難有顯著成效。
再者同屬新竹縣的北埔,其歷史軌跡與關西非常類似。在2021年播出,改編茶業大亨姜阿新生平事蹟的電視劇《茶金》推波助瀾下,北埔老街連續三年的觀光人次均超過百萬,成績斐然。相較於北埔耀眼的明星光環,關西便略顯得黯淡。
近年新竹縣政府以「關西大客廳」的概念,將關西老街打造成一個有別於以往的歷史場域。看中關西老街保留日治時期完整的警察聚落,並陸續將警務官舍修復,作為文化創意展區使用;今年五月也開始進行關西分駐所的修復工程,未來將會作為旅遊資訊站使用,串聯關西老街各個景點,觀光潛力值得期待。
圖/於1920年興建,距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的關西分駐所一景。取自國家文化資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