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鄭氏政權統治台灣之時,便利用立碑或築起土堆的方式,鞏固從原住民手中奪得的耕地,另一方面也等同劃出界線,避免與原住民的衝突持續擴大。由於作為原漢分界的土堆形似臥牛,因此得名「土牛」;在土堆旁挖掘的壕溝則稱作「土牛溝」。
到了清領時期,漢人移民在台灣的大量增加,又激化了與原住民之間的土地戰爭。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官方訂立出一道由南到北的「土牛線」,以西為漢人生活的拓墾區,以東則為原住民的領域。然而這道土牛線並不能有效阻止前仆後繼的漢人拓墾浪潮,客家族群所建立的楊梅聚落,正是在土牛線以東。
那麼要如何處理實際正在發生的棘手問題呢?首先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重新制定土牛線,再次限縮原住民的領域;再者便是劃出一塊緩衝地帶,交由漢化程度高的平埔族來管理,稱作「番屯」;又或者可以向政府申請,以防範原住民侵襲為由深入山區,而行開墾之實,名為「隘墾」。
楊梅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第三度重劃土牛線時,正式被納進漢人拓墾區,同時也派遣軍隊駐防,確保行旅往來無虞。
圖/楊梅永平工商校園內的土牛溝遺跡一景。取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
中國大陸的移民來到台灣展開新生活時,基於團結一心與祈求風調雨順,均會引進原鄉信仰,並建立廟宇祀奉。楊梅作為一個以客家人為主的聚落,也在群集眾力下建立以三官大帝為主祀神的三界爺廟。
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與水官,乃源於上古時期自然崇拜並混合道教思想的神衹。三官大帝信仰並非客家族群專屬,然而目前全台共有122座主祀三官大帝的廟宇,其中多達51座集中桃竹苗一帶的客家聚落。
之所以會有如此奇妙的現象,主要還是跟桃竹苗一帶客家聚落的地理位置有關。桃竹苗地區的客庄基本沿著清代土牛線邊界拓展,與其引進客家族群專屬的三山國王信仰,不如選擇閩南族群亦有,而且與平埔族的祖靈信仰有若干相通的三官大帝,有助於改善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
加上桃園台地地形造成河流短小湍急,必須開鑿水圳與陂塘等水利工程以支應農業灌溉,這也和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信仰暗合。
圖/楊梅三界爺廟於日治時期遷址改建,也就是現在的錫福宮。普通人攝影。
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大力推動鐵道建設,於楊梅聚落設立縱貫線火車站;後來鐵路改道,楊梅車站往北遷建,導致過去市中心也跟著轉移。先前清代發展的楊梅聚落稱作「舊街」,日治時期延著遷建後車站發展的市鎮則稱作「新街」。日治後期,楊梅還成為桃園地區繼桃園、中壢與大溪之後,第四個升格為街的行政區,可以想見當時之繁華。
今日的楊梅區人口數約18萬,在桃園市的行政區排名第五。雖然並非特別突出,但在台灣近年少子化造成人口衰減的情形下,楊梅至今仍能逐年緩步上升;加上楊梅交通建設完善,與桃園、中壢甚或新竹市,都可以輕易實現一日生活圈。
在各方面均恰如其分,或許就是楊梅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圖/於2023年落成的楊梅區公所,其位置即為上一代楊梅車站的舊址。普通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