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燦涉貪案掀土地解編風波!華亞科技園區前世今生一次看

鄭文燦涉貪案掀土地解編風波!華亞科技園區前世今生一次看 圖/華亞科技園區目前共有108家廠商進駐,員工人數超過2萬5千人。取自華亞科技園區資訊網。
日期:2024-07-19

前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收賄案愈演愈烈,然而當群眾將重心擺在「政治鬥爭」上、吃瓜之餘,案情的壓箱底—華亞科技園區(簡稱華亞科)土地解編的脈絡,卻鮮少被人們提及。華亞科技園區自1994年規劃至今已30年,引領地方發展之餘,也牽動周邊的土地價格。如今,華亞科擴展計畫中,牽涉農地轉變工業用地,部分人士企圖利用影響力,將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究竟發生在都市發展中的地目變更,是地主及利益集團雙贏,而百姓買單負面效應的政治掠奪?抑或是全民皆贏的國土開發計畫?值得深思。

跨越新北與桃園,林口新市鎮「雙城記」的落成祕辛 

60年代的台北,得利於天時、地利、人和,結合交通便利及農作物的規模生產,成為台灣早期發展的重心。大量的就業人口遷入,帶動了北部地區經濟崛起。但過量的人口導致城市機能飽和,行政機關不得以推行城市重劃,決議在新北市林口區成立新市鎮。

林口新市鎮於1969年著手規劃,以紓解當時台北人口密集的問題。新北市政府提供圖/林口新市鎮於1969年著手規劃,以紓解當時台北人口密集的問題。新北市政府提供

林口新市鎮規劃前期,由於該地的產業建設匱乏,加上交通基建落後,導致開發工程遭擱置。但隨著時間推進,70年代末林口長庚醫院及桃園機場捷運於周邊地區設站,為該區域增貼了生機,眾多企業也踏上時代的風口,紛紛前進投資。

林口新市鎮的規劃異常特別,其介於新北及桃園兩市之間,當中包括新北林口區的北側以及桃園龜山區的南側。新市鎮發展初期,新北林口北側規劃區域的交通建設較為發達,依靠鄰接中山高交流道的優勢,因此發展相對蓬勃。

延伸閱讀

桃機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桃園航空城進度到哪?三大計畫近況!

林口新市鎮的科技引擎—華亞科之規劃與崛起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了提升本土工業化程度並增進研發技術,中央政府於1994年與南亞塑膠達成協議,在林口新市鎮成立「林口特定區計畫二五工業區」或稱「華亞科技園區」,造就台灣史上首座以民間企業為主導開發的乙級工業區。

事過境遷,大量的科技產企業入駐,為地方帶來了蓬勃生機。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2024前半年淨遷徙人數,桃園的每月平均數達815人次,列22縣市之冠。當中不乏外縣市人口看中新市鎮的商業潛質,紛紛投資置產,也順勢帶動了周邊的房地產市場。

華亞科技園區街景。取自wikimedia commons,攝影:ABOVE THE SKY。圖/華亞科技園區街景。取自wikimedia commons,攝影:ABOVE THE SKY。

產業集聚效應為華亞科帶來了無限效益,伴隨著眾多高科技企業的入駐,地方的就業及經濟發展進一步促成地價持續攀升,也讓早期收購並持有土地的企業如台塑、長庚等集團開始逐步釋出部分地產,以高價出售,實現可觀的資本利得。

時光荏苒,如今佔地158公頃的華亞科科已入駐了108家廠商並提供超2萬個工作機會。得利於地理位置優越,無論是通往內湖科技園區、新竹科技園區都相對方便,因此許多高科技公司如華碩、廣達、友達也紛紛加入行列。科技產業上下遊層級的合作,逐漸將華亞科打造成科技產業供應鏈聚落,也為台灣AI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伸閱讀

從「虎茅」軍屯到大都會!桃園城突破地理限制的蛻變與新生

台商回流驅動投資市場,華亞科技園區一地難求 

華亞科建立初期面對山坡地管制問題,土地用途頻遭限制。但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為了配合科技產業的發展,採取法規松綁政策。歷經扁、馬、蔡政府執政,華亞科的容積率從原先的120%,經由政府容積獎勵及回饋金提升,最高可達至300%。 

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眾多製造及供應廠商在美中關稅戰遭遇沖擊,不得以施行「中國+1」政策,紛紛將產業鏈遷往東亞等國。加上政府釋出經商利多政策,台商紛紛回流,也讓華亞科成為投資市場的「當紅炸子雞」。

產業集群效應帶動華亞科技園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取自華亞科技園區資訊網圖/產業集群效應帶動華亞科技園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取自華亞科技園區資訊網

面對產業用地供不應求的問題,桃園前市長鄭文燦於任內執行「變更林口特定區計畫二五工業區擴大方案」,計畫從園區東側徵收約50公頃的土地,其中約25公頃將用作產業用地,以帶動產業發展。

倘若地目變更成功,產值效益將帶動該區域的土地價格從目前十萬元一坪上升至三十萬元一坪。龐大的市場潛質,讓擴展案旁,一筆9.5公頃農地地主組成重劃會,向桃園市政府提出申請自辦重劃,並藉機行賄鄭文燦以便於關說。

總之,華亞科順應時代的變遷,已然發展為成熟的高科技產業聚落,但其擴展計畫中的土地解編引發的政治鬥爭與利益糾葛等深層次問題,在社會上引發討論。面對攸關經濟發展的政策推行,如何確保程序透明和公平,實現全民共贏,值得思考。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桃園最強景點出爐!旅遊人次冠軍湧入636萬人勝過龍潭、虎頭山
建商喊青埔通勤台北才20分是真的?台北上班族在桃園買房後驚呆
中山商圈將消失!全球最酷街區遭投資客檢舉卡法規恐無解?
實習記者黃摯恩

實習記者黃摯恩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