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食農教育如何成為解方?秀峰國小傳承鹿谷失傳醬筍手藝

風土食農教育如何成為解方?秀峰國小傳承鹿谷失傳醬筍手藝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作者:蔡佩伶高秋英
日期:2023-12-13

台灣鄉村的問題其實也是偏鄉教育的痛點!我們如何在這相同的困境與挑戰中,透過教育創生的策略,促成跨域合作、協力共好?目前台灣面臨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資源傾斜的嚴峻情況,形成了一個負向的的循環: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社區老化、學校凋零。過去傳統教育主要提供都市的就業人口,長期累積下來,離家的孩子沒有了回鄉的能力,加上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城鄉的差距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已經造成台灣國家發展的高度風險。永續城鄉的發展策略刻不容緩。

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秀峰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農村小學。秀峰地名意為「芙蓉秀峰」,因為地處丘陵,小山巒接連不斷。但今年來因為產業沒落、農村生活型態轉變、人口外移與人口結構的改變,學校人數滑坡式的下降,長此以往也讓學校的資源與支持系統變得脆弱。為了搭建學校的學習網絡,我們從社區的資源的盤點與建置著手,透過代間共學創造更多元的學習與交流。

以校定課程來發展食農教育,作為社區協作課程的開始,秀峰國小陳俊豪校長表示:「透過校定課程與社區耆老的共學,讓小朋友認識地方環境與作物,更可以傳承家鄉的好手藝。」

新鮮直送的麻竹筍,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圖/新鮮直送的麻竹筍,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

麻竹筍是鹿谷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與當地居民息息相關的產物。關於麻竹筍的知識與飲食文化,特別邀請近幾年返鄉並投入社區發展的的秀峰社區協會理事長黃炩炤來帶領。原來在校園四周荒廢的竹林,也因為有社區達人的參與,變成了最佳的竹文化學習場域,在社區居民的共同維護之下,也提高了校園周圍環境的安全與學習價值。

在社區理事長與志工長輩的帶領之下,全校師生一起學習麻竹筍的生長環境、產業情況、烹調與醃漬方式,更分享了許多秀峰村過去的生活方式。醬筍是鹿谷區最具代表性的古早味,過去曾是家家戶戶都會的好手藝,但因為人口結構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村裡會製作醬筍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第一次體驗醃醬筍的學生們,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圖/第一次體驗醃醬筍的學生們,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

延伸閱讀

生態藝術浸潤客家孩子DNA!新北三峽五寮國小竹藝注5大活力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理事長黃炩炤說:「這是我們好幾代人在這裡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更多在地的孩子一起認識,也讓回到家鄉的我有一個服務學習的機會」「我也是秀峰國小畢業的,在地的課程應該可以由在地的長輩來傳承。」在理事長和社區長輩的帶領之下,全校師生分工合作將醃好的醬筍放入罐中,許多第一次體驗的老師與學生直呼好有趣!

秀峰社區理事長黃炩炤,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圖/秀峰社區理事長黃炩炤,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提供。

食農教育著重盤點在地資源,融入友善土地、循環經濟 

為了讓食農教育的課程發展更具可持續性,學校發展在地本位課程時,最關鍵一環是將在地的資源盤點、整合與融入,需要將不同碎片化的專案與計畫,做更系統性的梳理再導入學校時,課程才不會停留在片段的嘗試。

利用廢棄課桌椅與廢木料製作蚯蚓堆肥箱,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圖/利用廢棄課桌椅與廢木料製作蚯蚓堆肥箱,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秀峰國小的食農教育課程發展,除了與社區協作共備飲食文化,我們也透過『南投縣學習型城市:大美食農教育學習據點』,將友善土地、循環經濟的創新課程融入了師資培育與共同備課,帶動在地青農與達人『糧知畜牧』『歸蚓酷客』與『植物廢店』,設計出一系列的師培課程與共備教案:『SDGs與風土教育』『農廢不廢工作坊』『蚯蚓箱液肥製作工作坊』『可食香草花園設計』『防蚊香膏製作』,希望能讓在地青年陪伴學校,建立起更直觀也更有體驗感的農業循環課程,也組織在地的課程發展系統。

延伸閱讀

學校不該是真空的存在!五寮國小教育創生打造永續「筍」伴手禮

利用蚯蚓液肥照顧香草花園與改善蚊蟲問題,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圖/利用蚯蚓液肥照顧香草花園與改善蚊蟲問題,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秀峰國小張銘麟主任:『校園環境整理一直是小校頭痛的問題,學校沒有全職工友叔叔協助處理大量落葉與校園環境,大大的校園、少少的學生如何能持續美美的呢?蚯蚓堆肥是個好的開始!』親自體驗與動手的課程,將讓老師對於食農教育的課程設計有更多的想像,也將食農教育的學習場域延伸到社區與農場。

過去傳統的教育,教我們的孩子離開家鄉,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不夠理解也不夠自信。透過教育與社區的密切合作,學校可以成為社區的共學中心,吸引更多的社區參與和支持,也促進了地方的認同感與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教育創生意味著媒合專業知識、整合城鄉資源、促進跨域協作與社區的經濟發展,也幫助解決當地所面臨的挑戰,同步開展社區與學校的永續發展途徑,這一次台灣公益聯盟攜手遠見城市學、大美國際文化的計畫,以教育創生的方法改進了學校和社區的關係,激發了創新思維,嘗試解決了複雜的地方問題。這是一場改變的旅程,將我們的學校變成更多元、更充實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為孩子們種下故鄉認同的種子。

城市學X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X大美生活提案所 聯手合作  
我們希望發揮影響力,落實媒體社會責任,
開箱各地對風土教育融入地方創生的可能。
藉此將資源帶進更多角落,
透過藝術教育,改變地方。
加入我們的計畫用教育創生打破城鄉差距!

本文為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美學南投縣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與理想的距離?返鄉創業竟要燒8年積蓄才能回本!
回鄉之路方向難尋?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
阿塱壹微古道創生南田部落!台東「天涯海角」特色手紋引轟動
蔡佩伶

蔡佩伶

大美生活提案所教育總監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