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與理想的距離?返鄉創業竟要燒8年積蓄才能回本!

地方創生與理想的距離?返鄉創業竟要燒8年積蓄才能回本! 圖/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
作者:瀟一娛
日期:2023-04-13

「地方創生」近年躍升新顯學,也被視為台灣高齡少子化、城鄉失衡的新解方,要如何透過轉譯特殊的地方風土創造新商機,把年輕人留在熟悉的家鄉?最關鍵的一哩路正是與「人」共好。

六年前,金門遷台第三代、當時39歲的「老青年」蔡志舜,砸光200多萬留學夢的積蓄扎根金門第一鬼屋—北山古洋樓,經營台唯一的古蹟客棧,專長換宿的方式吸引台灣各地的大學生來金門深度體驗,再用自身專長行銷在地,大幅創造了許多頻繁造訪當地、或因工作短期滯留,以及與金門有深淺不一的關係人口。

如今,蔡志舜受訪時向記者坦言,不止一次萌生去意,「最痛苦的是不知道去哪裡找穩定的成員」,「常常人來了,卻留不住。」現靠第二條收入賺錢與對地方的熱情持續經營。

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圖/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

事實上,如蔡志舜這般堅持下來的青年反是少數。據統計,2019年曾有30個隊伍參與國發會地方創生的「青年工作培力站」計畫,截至今年僅剩3分之1 續案通過。

自行政院宣布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迄今已逾千日,盤點政策上路迄今的現況與問題,可發現「以人為本」是地方創生的三大核心價值之一,但在深耕地方、發展產業的路上,「人」的問題卻成了許多團隊的營運困境。

薪資吸引力低、中長期發展性及學習性不足,經營人才留不住

地方創生基金會日前曾公布「2022台灣地方創生體檢報告」,透過通盤調查全台創生團隊現況,藉由數據與資料搜集釐清問題,發現有70.7%團隊直指「團隊人才不足」,結果直指留才、吸引人才是關鍵。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回鄉之路方向難尋?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

有參與地方創生者直言,薪資條件難要求青年長期燃燒青春,中長期也因發展性或學習性不足,許多人學完就走,「同溫層彼此有共識,每個團隊人員流動率非常高。」

打開104人力銀行,可發現地方創生計畫的專職駐地人才招聘薪水區間多落在30-35k。

利害關係人間協調複雜、當地居民參與意願低

地方創生基金會統計報告也指出,創生團隊服務對象分別有77.7%為關係人口、有64.4%服務當地居民。然而,有 38.3%的團隊苦於「利害關係人間協調複雜」,也有36.2%表示「當地居民參與意願低」。

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戴肇洋也曾公開點評,由於地方創生發展模式常被認為與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形象商圈改善」等政策雷同,加上配套措施不夠完整,似乎未引發地方積極投入參與意願,甚至淪為知易行難地步。

蔡志舜分享經驗,返鄉的連結系統多是創生同溫層,直到地方發展協會、社區看見改變,才會反過來希望我們用創新解決在地需求,需要有耐心漫長的溝通。

政策資源遭壟斷,業界有不能說的「公開秘密」

年輕工作者返鄉需要時間取得鄰里信任,從創業到能自立自力營生,曾有調查顯示平均要8年以上才有獲利,而且往往做愈多、賠得愈大,不少人面臨夢想與現實間的抉擇。

為協助青年返鄉站穩腳跟,政府近年推動不少計畫,提供經費挹注創業資金支持。

延伸閱讀

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30-39歲為主力,七成經營在地體驗

然而,部分基層公務員對創生概念不理解,加上各項行政規範限制,地方政府與工作者溝通成問題,有少數與官方關係良好、熟稔評鑑制度的顧問公司幫忙撰寫計畫案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為了翻轉觀光客來金門只有「俗氣餐盤」的傳統用餐體驗,蔡志舜自掏腰包邀請飯店級主廚到金門踩點,開發新式料理「風土餐桌」,將地方的傳統食材用文化差異激盪嶄新面貌。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圖/為了翻轉觀光客來金門只有「俗氣餐盤」的傳統用餐體驗,蔡志舜自掏腰包邀請飯店級主廚到金門踩點,開發新式料理「風土餐桌」,將地方的傳統食材用文化差異激盪嶄新面貌。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

有曾參與地方創生計畫案的審查委員不諱言,經營公部門取得資源最為容易,即使案子普通也有機會獲得經費支持,坦言曾收到上級請求「幫忙」部分個案通過審查。

由於顧問公司代筆得標後先抽成,其餘經費由掛名申請的「頭人」分配,實際執行者的薪水其實很少,間接使地方人才低薪的問題雪上加霜,也反讓既有在地工作者與新加入者因競逐資源產生衝突。

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揪團打群架讓好事持續發生

雖然地方創生上路迄今仍有許多問題待解,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理事長黃鼎堯仍樂觀看待,「對政府來說地方創生是機率法則,只要推動量夠多,成功案例就會增加,“偏差的”幸存者就會成為政策明星與故事,是新政策的養分。

延伸閱讀

蘭嶼、坪林玩100次更青年「坪感覺」地方創生塾「曬飛魚」商機

另一方面,地方需要持續挖掘地方故事,讓年輕人有機會回鄉嘗試,只要政府資源不中斷,與人為善便能持續發生。」

古洋樓在特殊節日會推出特殊餐點,如在中元普渡時,也曾邀請大家一同品味「金紙」蛋糕。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圖/古洋樓在特殊節日會推出特殊餐點,如在中元普渡時,也曾邀請大家一同品味「金紙」蛋糕。取自臉書「古洋樓-金門地方創生、在地生活、旅宿」。

如今,走訪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粨發粨粽」、新北三峽的「甘樂文創」、被封為「官田烏金」的台南菱殼炭,在生活、生產與生態上都有了不同層次的特色,提供了精心設計的地方體驗,讓消費者前來佇足細細品味與感受,地方創生的火苗仍持續烹出專屬在地的風土盛宴。

城市學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X大美生活提案所 聯手合作 
我們希望發揮影響力,落實媒體社會責任,
開箱各地對風土教育融入地方創生的可能。
藉此將資源帶進更多角落,
透過藝術教育,改變地方。
加入我們的計畫用教育創生打破城鄉差距!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永續政策產業人才回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縣市推地方創生當然得為錢?情勒青年回流不該是口號、零和遊戲
跟地方創生團隊來場文化永續小旅行!台灣北部深度遊程懶人包
衝古城探險、在三合院感受老宅魅力!台灣中部深度遊程懶人包
台青蕉、大小港邊地方創生翻轉食農!台灣南部深度遊程懶人包
瀟一娛

瀟一娛

《城市學》特約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