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傳承能透過學校永續發展,並豐富新課綱的內涵與實際的課程實踐

回鄉之路方向難尋?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

回鄉之路方向難尋?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 圖/2022年小鎮藝術節開幕,黃菁慧攝影。
作者:瀟一娛
日期:2023-04-13

地方復興如何推動?過去,只要找到一個願意為社區、地方犧牲奉獻的關鍵人物,偏鄉發展彷彿就會看到希望;如今,地方創新來源的討論,也慢慢地從「人」擴展到組織、制度。

「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大美生活提案所教育總監蔡佩伶說,風土教育不僅能降低城鄉差距,創造新商機,解決人才與建設不足問題;長遠更能孩子們心中埋下認同故鄉的種子,未來能帶著創新技術洄游,用自己的方式與家鄉連結。

延伸閱讀

地方創生與理想的距離?返鄉創業竟要燒8年積蓄才能回本!

台灣自1960和1970年加速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資源與機會多分配在都會區,不少偏鄉青年到城市掏金,造成偏鄉人口流失。

為解決城鄉差距、偏鄉成長動能衰退的挑戰,政府陸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形象商圈改善」等計畫,至今日的社會企業與地方創生,都是希望將年輕人口留在故土。

取自臉書「大美生活提案所 Damaie Culture & Esthetics」。圖/取自臉書「大美生活提案所 Damaie Culture & Esthetics」。

盤點20年至今的偏鄉發展計畫,可發現社區總體營造多是小規模、多點式推動,思考中心以地理上或行政疆界的「社區」為分界,試著跟人與環境找出最好的模式,因此議題多關注鄰避設施、環境的議題,以及地方文化的找尋,並透過行動將著再一起的人緊密連結。

陸續又有農村再生等計畫,將社會企業的概念導入農村,並透過行銷在地品牌建立地方的經濟支持系統,讓青年返鄉有穩定生存的基礎。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台灣首份地方創生體檢報告!30-39歲為主力,七成經營在地體驗

長久下來,社區的人越是團結努力,與其他群體、部落之間的邊界反而更強、越難與其他人合作與溝通,因為「社區裡面的人已經習慣不與外界合作了。」《城市學》訪談許多回鄉創業的工作者,至今仍面臨團隊留不住人才、及與地方利益關係人溝通困難等問題。

要消彌村里界線,讓地方成為想像的共同體

近年,地方創生試圖跨越村與村、鄰里之間的地理分界,用環境、產業做大區域的指認,藉由地方風土與歷史脈絡串起不同者,讓「地方」成為想像的共同體。

台灣的地方發展政策從「好的生活」「長久生存」,逐步走向「生態鏈」的連結。如:國發會自2019年推動「地方創生工作站」,就不屬於某個社會與協會,而是「同屬地方的共同DNA」。

取自臉書「大美生活提案所 Damaie Culture & Esthetics」。圖/取自臉書「大美生活提案所 Damaie Culture & Esthetics」。

岡山大學環境地理學者金枓哲教授曾來台分享日本地方創生成功經驗,針對台灣地方創生給出建議:「想盡辦法把這些能夠促進地方發展,為地方帶來創新能量的創意人口(creative population)找出來,整合資源、彼此合作,才是重要的!」

透過風土教育實踐跨域合作:讓社區認同學校、學校融入社區 

蔡佩伶認為,108課綱與地方創生有共同的願景,兩者都希望能連結自然、扎根社區,透過發展地方風土,進一步培養兼具在地全球化的思維,其實資源能夠彼此整合。

她觀察,過去幾個世代,台灣的教育孩子要競爭考試,未來到城市、跨國企業競爭發展,好的教師也往都市移動,偏鄉也因教學資源落差,孩子逐漸離開家鄉、再不回頭。因此,偏鄉教育發展的關鍵要同時留住學生、老師,發展的戰略也有不一樣的思考。

「學校是地方與村落的精神,地方也應該成為師生的學習場域,地方文化傳承也能透過學校永續發展,地方創生對於豐富新課綱的內涵與實際的課程實踐,應該是鄉村教育的一帖解方。」

延伸閱讀

蘭嶼、坪林玩100次更青年「坪感覺」地方創生塾「曬飛魚」商機

取自臉書「林 事務所」。圖/取自臉書「林 事務所」。

由於現行師資培育系統相對封閉,人人同一套教材難養出熟悉地方、兼具美感與環境教育的人才,若能有條件導入地方創生的社會設計力,讓在地青年成為學校的陪伴系統,能解決偏鄉教育缺乏整合型專案、系統性人才培育方案及學習網絡不完整等問題。

同時,透過課綱產生的跨域創新,在教育現場結合鄉鎮公所、社區總體營造發展中心,邀請地方頭人、耆老入校,跨域協作也能消彌在地青年與地方溝通的隔閡,讓社區認同學校、學校融入社區,達到地方創生、數位轉型和連結國際的目的。

共學與培力機制 孵化留鄉者的永續機制

將創生理念實踐在新課綱也需要將地方資源再次盤點、整合、轉譯與設計,而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理解如何與在地青年溝通,校務行政、課程與教案也要調整。

近年有越來越多新團體、組織看見這樣的需求,努力成為地方協作的支持系統,陸續推動在地的培力課程、工作坊,試圖成為雙方的「橋接」者。

林 事務所提供。圖/林 事務所提供。

地方創生沒有一套成功的模型,台灣仍有一群人持續摸索如何對歷史尊敬、對環境友善,以及與人為善,透過實踐的過程累積資源,讓地方有更好的生活。

《城市學》即將展開系列的實驗教育開箱行動,以文字逐一紀實台灣小角落正在進行中的變革,邀讀者一同來探訪偏鄉的千萬種創新,為下一階段的地方創生開創新的可能。

城市學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X大美生活提案所 聯手合作 
我們希望發揮影響力,落實媒體社會責任,
開箱各地對風土教育融入地方創生的可能。
藉此將資源帶進更多角落,
透過藝術教育,改變地方。
加入我們的計畫用教育創生打破城鄉差距!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永續產業政策人才回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縣市推地方創生當然得為錢?情勒青年回流不該是口號、零和遊戲
在森林裡享受下午茶、山海瑜珈小旅行!台灣東部深度遊程懶人包
冰果室推社造、年年有鰆拉近人海距離!台灣離島深度遊程懶人包
瀟一娛

瀟一娛

《城市學》特約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