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yes123人力銀行求職網的調查,約45.2%上班族曾因處理公務而曬傷;48.6%的人則中暑過,導致當中30.3%的勞工請假休養或就醫治療。
圖/台劇《做工的人》劇照。取自臉書「做工的人 Workers」。(示意圖)
然而針對全台夏日炎熱氣候,高達66.8%必須在戶外工作的勞工背後,卻有53.3%的公司未主動提供高溫預防措施,僅46.7%戶外工作者任職的公司,有確實制定相關規定,如中午時段停工、增加員工休息時間、搭建充足的遮陽空間、增加勞動者的遮陽物品,並提供飲料或補充鹽分等。
面對相對少數公司有提供高溫預防措施的情形,yes123人力銀行也公開數據,直指有93.2%勞工希望政府制定「高溫假」,其中39.9%的人支持不分職務和行業;尤其是室外業務,有96.1%的勞方期待業主,平均每月補貼2306元以上的高溫津貼。
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日前就表示「我們現在正在見證的情況,表明氣候變遷已經失控」。取自U.S. Air Force官網。(示意圖)
另一方面,若資方要求勞工須在室外豔陽下工作,那勞方認為,日薪平均少說需達2890元,換言之,時薪約361元。
對此楊宗斌表示,高溫的工作型態中,尤以營建業勞工最為辛苦,經常得頭頂大太陽趕工,再來如馬路旁的舉牌人員,還有街上派報的工作者等,這類型的職務,在白天工作期間,「降溫」「飲水」「休息」3大原則真的萬不可少。
可楊宗斌也坦言,對於實施「高溫假」與「高溫津貼」,透過調查能發現,勞資雙方意見是存在分歧的。
像是僅46.9%公司認同實施「高溫假」,其中3.9%表示不該分行業與職業;又針對戶外型態的工作,對比下也只有57.3%的企業,表態願補助「高溫津貼」,但每月上限平均約1566元,跟勞工期許的金額,整整少了1324元。
圖/張智傑攝。(示意圖)
其實對於台灣每逢7、8月就變烤蕃薯的情況,一直以來「高溫假」與「高溫津貼」的爭議就不斷,這背後,自然也跟地球暖化、極端氣候邊謙有關,好比2023年7月22日,花蓮卓溪的溫度飆上41.4度,恐怖高溫著實讓日頭底下的工作者分秒煎熬,也存在危及生命的隱憂,連帶更可能造成公安危機。
不過由於勞動部職安署,至今始終仍沒有「高溫假」與「高溫津貼」的相關規範,只有針對需持續在戶外高溫工作的勞工,在安全、健康部分的作業指引。
例如室外相關職務,如恐有曬傷、中暑等熱危害疑慮,依「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24-6條規定,雇主應遵循高氣溫戶外作業危害預防的指引,視當日天候,調整工作者的作業時間,或提供員工陰涼休息的場所,還有飲料和食鹽水。
再來,雇主必須以各種方式,降低作業場所的溫度,同時增加工作場域的巡視頻率,並落實熱疾病預的員工防教育宣導,確實建立緊急醫療與通報SOP,還有應變處理機制等10項預防措施。
針對勞動部職安署的應變方式,其實網友頗有微詞,畢竟雖然無緣「高溫假」,可連緯度高的日本和中國大陸等國,部分企業都有發放「高溫津貼」。
又根據《ETtoday》報導,勞動部對於國內企業若願意跟進國外做法,主動發放「高溫津貼」,僅表示樂觀其成,可目前似乎沒有擬定相關法治規定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