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稻埕夏日節每週三皆會放180秒煙火

大稻埕夏日節平日放煙火惹議!上班族怒回家塞爆北市4招救急

大稻埕夏日節平日放煙火惹議!上班族怒回家塞爆北市4招救急 圖/大稻埕夏日節施放第一場煙火。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
日期:2023-07-07

往年皆會舉辦大稻埕煙火秀的台北市,今年將將活動擴大舉辦為「大稻埕夏日節」,其中,煙火秀加碼為「週週放」,在7月1日至8月20日活動期間,每週三會施放一場3分鐘主題煙火。 

大稻埕夏日節於7月5日星期三晚間施放第一場煙火,然而因活動盛大舉辦、煙火又選在平日施放,周邊擠進5萬人潮,包括看煙火秀人潮與下班尖峰人車潮,對周遭鄰里交通及環境等造成壓力,引發民怨。

延伸閱讀

台北「大稻埕夏日節」8場煙火秀週週放!遊船、岸上玩都HIGH

有網友表示「社畜加完班再集體在市民大道上動彈不得一小時,只聽到嘲諷的爆炸聲」「我塞在環快(環河快速道路)一個小時」「平日放真的很天才」;此外,因活動人潮過多,因此現場也出現垃圾過多與流動不足的問題。

平日下班時間放煙火?4大精進作為防塞車

對此,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在6日也召開檢討會,針對交通、人潮管制疏散,以及垃圾清運、流動廁所量能等議題分別提出精進方案,並要求各局處積極改善。

交通管制方面,李四川要求交通局、警察局、交通大隊等相關單位積極因應,對下班車潮影響降至最低,而要求捷運公司及公運處也應加密運輸班次。

大稻埕夏日節活動每週三煙火施放周邊交通疏導管制措施。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圖/大稻埕夏日節活動每週三煙火施放周邊交通疏導管制措施。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也將進行「四大精進作為」,包含「停車管制」「高架(快速)道路管制」「擴大範圍管制」「改道動線建議並加強宣導」。

首先是停車管制,市府將取消淡4號水門堤外路邊停車格,規劃緊急應變通道,並視人流情形,彈性實施管制。

延伸閱讀

炎炎夏日台北哪可以去?大稻埕煙火秀、天母啤酒節接力登場!

而「華江橋、忠孝橋往北進入環河高架道路」「環河高架道路往北疏導貴陽街下匝道」「和平西路、洛陽停車場匝道往北環河高架道路方向」將進行管制。

每週三煙火施放前後的晚上8點至9點半,視狀況彈性管制車輛只出不進(僅住戶開放通行),範圍為:環河北路(含)以東、民權西路(不含)以南、延平北路(不含)以西、忠孝西路(不含)以北,視人、車潮擴大再管制至重慶北路。

每週三擴大疏導範圍。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圖/每週三擴大疏導範圍。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

另在每週三晚上7點半起,民族西路口、環河北路口管制往南;市民大道口、塔城街口管制往西;而延平北路、民生西路口管制往西。

交通警察大隊更將進行改道動線建議,東西向車流可改道行駛酒泉街、民族東(西)路、愛國東(西)路、忠孝西路;南北向車流可改道行駛重慶南(北)路、承德路、中山南(北)路。

延伸閱讀

台北三年蒸發18萬人!大安區最慘內湖塞車不受影響專家揭4原因

交通局也分析,本次活動3個水門疏散人潮,但大部分的行人基於記憶,習慣從5號水門進出,且5號水門車流量多,出現人車交織,因五會加強宣導民眾能利用4號跟3號水門進出,腹地較大,分散5號水門的壓力。

面對數萬人潮,垃圾桶、流動廁所將增加

此外,民眾反應大稻埕夏日節垃圾桶及流廁不足,觀傳局表示,接下來除大稻埕碼頭及延平河濱公園既有的13座景觀廁所及2座流動廁所外,環保局支援的流動廁所車將從2部增為4部。

活動廠商也將增設個人流動廁所40座,觀傳局則將加強宣導及現場導引,讓民眾平均分散使用。

大稻埕夏日節引來數萬人潮。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圖/大稻埕夏日節引來數萬人潮。取自台北市政府官網。

至於大型垃圾桶設置,將從原本設置的13組增為25組,並隨時有專人清理,以維護環境整潔。觀傳局也將加強現場廣播宣導功能,引導民眾安全疏散,並隨時將現場狀況及資訊有效傳達給參與民眾。

大稻埕煙火未來仍會在每週三施放,接下來還會有7場活動;而活動最後一日8月20日晚間8點30分更有長達480秒的大型煙火秀。

2023大稻埕夏日節  
日期:2023/7/1(六)-8/20(日)
地點:大稻埕碼頭(延平河濱公園)
煙火施放時間:每週三3分鐘主題煙火|8月20日(日)大型煙火秀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政策交通旅遊地方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內湖塞車4大狂解方代價高!開挖基隆河貫穿道將陷交通黑暗期?
大稻埕「同安樂」復刻200年迪化街家族功夫菜!旗袍網美搶打卡
迪化街「保存古蹟」反傷害大稻埕?政府看百年街屋建築最大盲點
城市學編輯部

城市學編輯部

1995年起,《遠見雜誌》每年發表「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以具體民意反映地方施政成果。因此,《遠見雜誌》於2019年創立《城市學》,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四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