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稅收預計超徵4500億,隨著府院定調,扣除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700億元,超徵的稅收將分三部分規劃運用,分別是撥補財務缺口、加強經濟韌性外,剩下1800億有望普發現金「還稅於民」。
行政院長蘇貞昌4日上午公布方案,預計每人將普發6000元現金,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只預留400億元來應付不時之需,但學者示警,2023年總經環境不好,若政府預留的救命錢不夠,到最後說不定得再舉債編列,特別預算進行紓困。建議政府應想想,是否要留更多錢「以備不時之需」?
蘇貞昌4日受訪時表示,總統蔡英文上任以來,年年實徵數都比預算數多出很多,「這是行政效率跟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對於超徵稅收中的1800億,政府準備預留400億元來應付不時之需,其餘1400億元則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每人普發6000元現金。他並指出,相關部門正在密集作業中,一定案就會經由行政院會通過,再送立法院審議同意,「希望開春以後就能給全民一個新春的祝福」。
圖/行政院長蘇貞昌公布,預計每人將普發6000元現金,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行政院提供。
對於蔡政府近年來頻繁出現超徵稅收的狀況,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主要跟2022年經濟比想像中好,以及行政部門設定目標較保守有關。雖然近幾年全球籠罩在疫情陰影下,但台灣成長相對穩健,特別是2022年上半年經濟活動熱絡,包括證交稅、營所稅通通超徵。
但王健全不認為政府普發現金是所謂的「還稅於民」,而是一種公平分配。
從個人所得稅來看,超過平均稅率30%、40%的人,其實繳交的稅金比較多,但對這些人來說,貨幣的邊際效用很低。他以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為例,「你發給我5000元我也沒感覺」;但對中低收入戶者,5000元就會很有感,雖然這個族群繳交的稅金,相對來說比較少。圖/取自郭台銘FB。
王健全認為,政府最後決定拍板全民普發現金,雖然也很好,但應該還是要有些排富條款,除了讓生活比較辛苦的人更有感外,也可以更達到刺激經濟的效果。
目前台灣已是個M型化社會,如果把所得分成五等分,倒數20%的人是入不敷出的,20%至40%的人儲蓄也不多。換句話說,這40%的族群比較不可能會把錢拿去存起來,用經濟學的說法來說,就是這些人的貨幣邊際消費傾向比較高。「因為你沒有儲蓄,給多少錢都會花掉」,比較不會有替代效果,對刺激經濟來說,就會產生一定的效果。
王健全也示警,接下來一年整體經濟環境不佳,雖然普發現金可以刺激內需市場,但超徵稅收中的1800億,還是要留一部分來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台灣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
首先是製造業,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轉差;另外服務業的部分,雖然餐飲、觀光、住宿這些看起來不錯,但其他產業狀況不見得那麼好,且未來中國大陸疫情若出現外溢,進而衝擊台灣的服務業,這些都必須提早因應。
圖/專家示警,若接下來中國疫情出現外溢,可能因此衝擊台灣服務業。賴永祥攝影。
其他一些經濟問題,包括供應鏈的「上肥下瘦」;或者像營建業等產業,規模大的在景氣不佳時能撐住,但中小型建商可能就撐不住,所以還是有紓困的問題。目前政府僅編列400億元的產業救命錢,這部分可能還要再規劃一下,搞不好將來還要再編一筆特別預算來紓困也不一定。
另外,在這逾4000億元的超徵稅收中,政府將1000億元用於「加強韌性經濟方案」。王健全建議,政府或許可以將這1000億元投資在產業的升級轉型,在經濟不好的時候,「還是不能不投資,轉型升級的投資還是必要的」。
他舉例,例如,幫助企業進行淨零碳排、數位轉型,甚至可以用「數位券」的方式,幫助企業進行人才培訓,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轉型,也能順勢帶動教育服務業、資通訊服務業的內需,一石二鳥。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
回到普發6000元的問題,王健全也建議政府,可以規劃一些配套措施,或者是一些口號的設計,鼓勵有錢人多多消費,降低這個族群的人將錢存起來的動力,而非只靠40%不存錢的族群來帶動內需。例如,用消費券的方式,讓收入在前30%的族群在購物時,可以「買一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