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離職」指的並不是真的離職,而是指「在工作中離職」。只做最低限度的工作,達到基本要求,不在工作中投入額外的情感和心力,並非直接離職,而是讓自己在工作中「抽離」。
進行安靜離職的員工,不再對工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只求中規中矩地完成任務,不追求盡善盡美,也不以在工作中追求成就感為目標,平靜的擺脫全力以赴、責任制加班、請假的罪惡感,以及下班後的訊息轟炸,不再接收任何工作帶來的情緒包袱,放棄在工作上成長卓越、升遷向上。
安靜離職一詞之所以在近期流行於歐美,是因為一名Tiktok用戶,在7月25日上傳一段討論該名詞的影片,名為Zaid K的用戶表示,自己近期學到「安靜離職」這個新名詞「不是直接辭職,而是辭掉那個在職場上期待追求超群的自己。」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Romain V。(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安靜離職意味著「不多做、不加班、不向上」,雖然仍每天上班工作,但不把工作視為生活重心。
這概念開始被討論後,短短幾週便風靡Tiktok社群,還登上各大媒體版面,成為年輕世代的職場新名詞,同時也引發熱議。
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就能看見,「安靜離職」近3個月熱門關鍵字中,出現了「年輕人」「員工」等字詞,顯示出「安靜離職」的概念多在年輕員工族群間發酵。
從熱門關鍵字也可以看出,「壓力」為產生此現象的原因,現代人時刻處在高壓的職場環境下,「安靜離職」的出現,讓人開始思考工作之餘的「生活」與「平衡」。
「安靜離職」概念爆紅後造成許多討論,該現象引發正反兩面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實行安靜離職的人,是找回自己的生活,不再被工作綁架,可以追求自己心中所想;不過也有人覺得,這種心態說穿了,就是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安靜離職」的支持者認為,這樣的作法是在工作和生活間找到平衡,捨棄職場上病態的「奮鬥文化」,拒絕不合理的加班及剝屑,不再把工作視為責任而「不求報酬」。
圖/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提供。
同時他們也指出,這不代表對工作敷衍了事,安靜離職只是不讓工作佔據自己的人生,找回生活主動權。
但反對者覺得,這個心態只是消極逃避,這不只是放棄工作,同時也放棄人生。
若是對自己工作有所不滿,更應該努力面對或尋找其他方法解決,安於現狀的人生只會停滯不前,終其一生都不會有成就。
網路溫度計調查 分析說明(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分析區間:
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2年06月14日至2022年09月11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累積超過30億筆以上的網路數據庫,其內容涵蓋新聞媒體、社群平台、討論區、部落格、地圖評論等網站。
研究方法: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各大新聞頻道、社群平台、討論區及部落格等,針對討論『安靜離職』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熱門關鍵字」(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熱門關鍵字:
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次數愈多,字詞愈大;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