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主業之外還有副業、副副業,這對馬祖人來說,習以為常。
再回溯至軍管時期,由於島小人少,時常有單一家庭就複合經營洗衣、理髮、小吃等項目的型態,多數人主業之外還有副業,副業之外再添副副業。
如此豐富多樣的生命節奏,彷彿是流淌在血液裡的DNA, 對馬祖人來說,習以為常。
若從歷史脈絡爬梳馬祖在地的產業流變與居民職業,會發現早年男性以打魚維生,主要待在家中的女性,則埋首務農,或於村落附近飼養幾隻豬及放養幾群雞、鴨,做為家庭副業。
另外,部分馬祖人在打魚之外,也會製作魚露或從事曬蝦皮、煉蝦油的事業,尤其,自福州原鄉習得一身釀造好手藝的人,同時還會經營老酒酒庫。
直到1956年施行戰地政務,駐島官兵人數逐步增加,為供應軍中龐大的伙食需求,津沙、梅石開始出現較具規模的民間養豬戶,清水始有飼養上千隻蛋鴨與肉鴨的養鴨場,鐵板村亦有居民飼養蛋鴨並製成鹹蛋與皮蛋。初期的養雞大戶,則座落於南竿的興盛養雞場。
圖/早期的馬祖居民,除了漁業,也很重視農業的經營。圖片來源張良一。天下文化提供。
為確保肉類與雞蛋的供給來源穩定,連江縣政府於1980年在秋桂山麓設立三民畜牧場,除飼養肉牛、仔豬、梅花鹿等牲口,也設置示範養雞場,扶植對此產業有興趣的民眾。
隨後,便造就出仁愛養雞場、勝利養雞場、珠螺欣欣養雞場,以及東莒正泰養雞場陸續成立。
後來,隨著漁獲逐漸減少,以及冷凍設備日漸普及,縣府逐漸開放進口冷凍豬肉、牛肉;慢慢的,島上的畜牧及漁業失去競爭力,居民賴以維生的事業,也紛紛進入轉型階段。
隨著漁、農、牧業逐漸式微,便緩步轉型為小本經商的發展模式與階段。
軍管極盛時期,整個四鄉五島的官兵人數近達4萬名,在那個交通不甚發達的年代,若搭乘俗稱「開口笑」的海軍運補艦返回台灣,單程就得耗費約18小時,且每個月僅寥寥數個班次,因此軍人每月薪俸無法到外地花用,適逢島休期間,往往只能侷限於島上活動。
於是,各種以阿兵哥為主要客群的小本生意,如雨後春筍般繁盛起來,從民生必需的小吃麵飯、理髮、修補衣物、洗燙軍服、澡堂、販售軍用品與生活用品的雜貨店,再到具備娛樂休憩性質的彈子房用品的雜貨店,甚至是帶有娛樂休憩性質的彈子房、小說漫畫、卡拉OK、網咖、手搖飲料、冰果店,應有盡有。
特產店,也是另一種常見的小本經營模式。
當年軍人退伍時,為了體面返鄉,順道替家人或女友採買禮品,必會跑一趟特產店,這裡除了販售高粱酒與魚乾、蝴蝶乾外,通常還兼售名錶、鋼筆、打火機、香水等紀念品,軍人們時常集資,請託店家於禮品上刻印「榮退紀念」,以恭送同袍弟兄。
在眾多小本生意中,澡堂也可說是相當特別的行業。
不像今日馬祖,擁有海水淡化廠、污水循環利用系統等公共建設,早年地方缺水,家家戶戶得仰賴村井過活,時常會分派家中年幼的孩子負責每日的挑水工作,若適逢在刺骨寒冬的季節打水,艱辛程度更是雪上加霜。
少部分家中經濟狀況稍好、有自鑿水井的民家,則會兼營澡堂生意,提供一人一間浴室,讓阿兵哥排隊洗澡兼洗衣。
此外,馬祖居民也會趁農曆年前,一次拎上好幾個孩童前去洗浴,由於整個冬天可能就洗這一回,大陣仗洗完澡後,浴缸水面總漾著一層浮油。
關於馬祖複合式經營或個人斜槓的特性,有時會引來「為何不走向專業分工?」的提問。
土生土長的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謝爾禮分析「以軍管時期的洗衣事業為例,若要做到一定規模,需具備機械與大量水源,但環境與生活條件皆無法達到,且各島間交通不便,不可能統一吃下整個產業。
因此,當時經營的模式多半為:先生以捕魚或公務員為職,妻子就以副業形式兼營2、3種小型生意。」因而造就小島五花八門的產業樣貌。
圖/在獅子市場中,有許多人經營小本生意為生。天下文化提供。
1992年,馬祖的戰地政務終於解除,迎來嶄新的地方自治。
此時,國軍實施精實方案,大幅裁減外島駐軍人數,促使本地居民原先經營的產業, 再次面臨轉型必要。
適逢機場、碼頭紛紛興建完成,馬祖開始從昔日封閉的軍事島嶼,緩慢變成對外開放的觀光旅遊景點, 主要消費對象從昔日的軍人轉換為一般遊客,民宿、餐廳成了首波發展的產業。
近年來,則有愈來愈多的青年回流,創新研發在地特色伴手禮。島嶼的產業結構一步步轉型,島嶼的面貌也悄然變化中。
考量到原先栽植的木麻黃已年屆半百,容易因樹幹脆弱傾倒或死亡,連江縣政府產業發展處也著手於林相更新,以原生的馬祖豆梨、衛矛做為行道樹種,並廣植海芙蓉、金銀花、馬祖油菊、枸杞、朝鮮紫珠等地方特色植物,再酌量栽種具有觀賞價植的櫻花樹、流蘇,讓島上各季節皆有花可賞。
斜槓的特性,除了受島嶼面積小、市場規模小所影響外,馬祖觀光產業的淡旺季十分鮮明,也是其中原因。
對於新世代年輕人來說,無論是以餐飲、民宿、伴手禮或遊憩客船為主要經營產業,每當東北季風颳起,面臨10月到隔年3月的淡季期間,還是得另謀出路,因而產生不少「二地居」的生活模式,即一年內有一半時間在馬祖從事觀光業,另一半時間在台灣兼營副業。
頻繁的兩地往返,讓他們彷彿是依隨季節返鄉的候鳥,也像一匹匹的「空中飛馬」。
然而,此種「二地居」模式並非新世代小馬(年輕馬祖人)的專利。
馬祖過往曾有三次較具規模的台灣移居潮,包括1970漁業開始枯竭的年代,以及1980年代台灣工業興起、桃園紡織廠出現大量人力需求,吸引馬祖鄉親相互提攜前往。
而最近一次,則介於1996年的台海危機,據說當時對岸的中國,甚至預告飛彈已對準莒光島,一時之間,西莒島上的銀行提款機被居民全數領罄、校園人去樓空。
圖/芹壁村近年是旅客到馬祖的必訪景點。圖片來源吳東峻。天下文化提供。
還有當時居住南竿的居民回憶「母親把金條塞到我手中,告訴我臨危時可換饅頭吃」空氣中瀰漫著戰地的不安感。
老一輩移居到台灣的馬祖人,多數於桃園中壢、八德一帶置產,隨後也有部分居民零星在新北市中永和、新店等地落腳,除了每年三節返鄉過節,大多長年在外地打拚,由於許多人退休後依然懷念自小生長的島嶼步調,於是形成了「夏季待馬祖,冬季返台避寒」的兩地生活。
歷經駐軍時期的動盪不安,臨時作響的警報聲、單打雙不打的砲彈威脅、三不五時民眾自衛隊的打靶訓練,還有傍晚飯菜吃到一半就得躲防空洞等情形,種種高度戒備的生活壓力,或許正因苦澀,於島嶼發生的一切都顯得愈發深刻。
呼嘯的東北季風與濃濃的戰地氛圍,形塑出馬祖人堅毅勤儉的海島性格,延續至今,仍秉持努力不輟的態度,使得每位馬祖人都練就一身強韌的生存本事,擁有繽紛多樣的斜槓才華。
圖/書籍《品馬祖.島嶼釀》天下文化出版。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品馬祖.島嶼釀》書摘資料,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