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在演講時遭到槍擊,送醫搶救後不治身亡,震驚國際社會

最挺台首相安倍晉三離世!日本槍枝暴力罕見,為何仍傳出不幸?

最挺台首相安倍晉三離世!日本槍枝暴力罕見,為何仍傳出不幸? 圖/取自shutterstock。
作者:傅莞淇
日期:2022-07-08

編按: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8日在街頭演講時遭到槍擊,送醫搶救後不治身亡,享壽67歲。安倍被認為是當代最挺台的日本首相,曾向國際社會疾呼「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等同日美同盟有事」,更曾協助推廣台灣鳳梨。不幸消息傳出後,台灣網友同感哀悼,更討論起日本的槍枝議題。其實,不久前,在飽受槍枝暴力威脅的美國討論是否加強管制時,日本被視為是因槍枝管制嚴格、有效控制槍枝暴力的國家。但為何仍會有此次不幸事件? 

在槍枝暴力的控管上,日本被視為是全球尺度上的優等生。國內的槍枝管制法相當嚴格,常與新加坡、中國、英國等國相提並論。

擁有超過1.2億人口,日本每年死於槍枝暴力的人數低於100人,時常是僅在個位數擺盪。在大規模攻擊事件中,兇手更常使用的武器是刀。

相較之下,長期以來飽受槍枝暴力威脅的美國,2021年間有4萬5222人死於槍枝相關的攻擊事件。且這個數字比十年前增長了43%。相關分析師認為,日本能有效控管槍枝暴力的主要原因,除了法規嚴格以外,社會面對槍枝的態度也有關係。

延伸閱讀

德州小學槍殺21人!美國150天槍擊248起,校園超商怎淪刑場?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引發全日本人民恐慌。達志影像。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引發全日本人民恐慌。達志影像。

不僅年齡限制,購槍須通過層層關卡

日本法律禁止人民擁有大部分的槍枝武器,少數合法的槍種為霰彈槍、氣槍與用於比賽或工業用途的特殊槍枝。其中,霰彈槍就是本次安倍槍擊事件兇手使用的武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即使是要獲取這些武器,也須通過層層關卡。槍主須接受正式訓練、高分通過考試,並接受一系列包括心理健康、犯罪紀錄與藥物使用等面向的背景調查,連親戚與同事也在調查範圍內。

擁槍者須告知官方將如何存放武器與彈藥,兩者必須分開收藏並上鎖。不僅每年得接受檢查,每三年也得重新接受訓練與考試。槍主擊發槍枝的理由必須與先前呈報相同,例如打獵。

日本槍管法的嚴格程度,先前甚至造成奧運選手訓練困難。外籍教練指出,在訓練時他們難以協助調整槍枝。

取自取自Twitter@AbeShinzo圖/取自取自Twitter@AbeShinzo

法規嚴格,公民社會不倚賴槍枝護身

《血色的旅途》(Gun Baby Gun: A Bloody Journey into the World of the Gun)作者、英國調查記者奧弗頓(Iain Overton)曾向BBC表示,日本一直都對槍枝加諸嚴格管制,「他們是全球第一個實施槍枝法的國家,我認為這奠定了槍枝在公民社會中不具作用的基石。」

延伸閱讀

【魚夫專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曾祖父在台灣

有些分析認為,日本社會面對槍枝的態度與二戰後的去軍事化有關。二戰敗戰後,和平主義成為國家主流思想。在這其中,美國也推波助瀾,鼓勵日本平民不要持槍。

日本警察雖有配槍,但開槍率亦低。這似乎也使得日本警民間的緊張關係,不如武裝精良的美國警察與大眾間那麼強烈。

也有些分析者指出,日本全國犯罪率偏低,使得大部分國民不認為有擁槍的必要。而美國的擁槍權不僅受到美國權利法案保障,相關普查也顯示,美國人民平均每人擁有超過一把槍枝。

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xim Hopm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xim Hopm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這種種文化、社會背景與法律的差距,使得日本管制槍枝的模式難以簡單移植到其他受到槍枝暴力威脅的國家。

但即使是在被視為管制槍枝已相當成功的日本,槍枝謀殺事件也仍偶有所聞。先前在2007年,長崎市市長伊藤一長在競選連任期間遭黑道人士槍擊,送醫後不治,享壽62歲。

台灣需重新檢視領袖人身安全

至於這次安倍事件的兇手,目前當地媒體傳出是前任海上自衛隊員,也許正因如此,才可能學會使用槍枝。

延伸閱讀

強拆60萬人房!散步學曝日本3大「不死鳥路」用犧牲換寬敞交通

不過,這又引發另一個爭議點:當地不論警察或隨扈,因為民眾極少擁有槍枝,相信也極少面對使用槍枝的場面。在事發時是否因此疏於防範?則是值得注意的關鍵。

至於台灣,也是治安相對良好的地區,只是私槍氾濫問題近年愈來愈嚴重。不論是前任或現任重要領導人的人身安全防護,是否也有完善規劃?在此不幸事件後,也許需要重新檢視,別掉以輕心。

《遠見雜誌》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1761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國際公共安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魚夫專欄】來去日本時代理髮喲!從江上理髮店看台灣造型史
日本環球影城曾是工業重鎮黑鄉?散步學揭大阪京都過往港口榮景
從《華燈初上》看1988年條通文化!為何日式酒店全開在中山區?
傅莞淇

傅莞淇

《遠見雜誌》國際組資深記者,專長領域包括全球化、地方形象及大眾文化。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