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自台大歷史系的郭怡汝,是高雄人,到金門已經6年,2021年8月升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擔任所長。
她對金門人的第一印象,其實與過往既定感不同「很多人跟我說,金門人很排外,但我到這裡後,發現他們全都很熱情,甚至機車鑰匙3天沒拔都沒被偷。」
「生活不怕苦,戰鬥不怕死,工作不怕難」這是金門人常形容自己的描述。
圖/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郭怡汝。金門縣府提供。
郭怡汝說,因為打過「熱戰」,金門人血液中流著戰鬥性格,還常以是金門人為傲。
「他們會跟我說,過去戰地時期很苦,砲彈從頭上飛過去是家常便飯,所以現在很希望和平」從來金門人都不會默默的,而是坦率與真誠,她形容,金門人的特質是「堅毅不拔」。
郭怡汝認為,金門有4大特色,首先是,自然景觀和台灣非常不同。
金門地質是堅硬的花崗岩,土壤少而貧脊,只能種植耐旱作物,夏天主要作物是小麥,常可以看見一片金黃色的小麥田。
至於金門的秋天,則是紅高粱或白高粱的時節,在酒廠附近,就有高粱酒鄉。
而且你知道嗎?金門四季相較台灣非常明顯「伯玉路上的小葉欖仁,春天冒出枝枒,顯得非常翠綠,直到秋天轉黃,冬天成了枯枝。」
而金門另一個自然景緻特色,就是路上常見許多牛隻。
郭怡汝提到,當初金門縣府為了多元化在地產業,先後引入了不少牛隻「你會驚訝,這裡人跟動物共存的很自然,晚上要去買東西,可能還要停下來等牛過馬路。」
而金門的軍事遺跡,則留下許多真實戰爭而來的彈孔,像是北山洋樓就有彈痕,在地保存有許多戰爭遺產。
又金門閩南文化建造的紅磚屋,也跟台灣本島的不同「燕尾脊,屋脊上左右兩邊上揚的曲線,真的很像燕子尾端還分翹。」
圖/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取自《遠見》資料照。
說到金門的特色信仰,自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著名的風獅爺「金門有100多隻,長得都不一樣。」
因為金門風大,所以希望風獅爺能保佑,擋住強風「風獅爺嘴巴打開,朝風比較強的地方張開口,象徵著把風給吃掉。」
另外,在小金門常見的「風雞」,亦跟當地自然環境有關。
圖/金門陽翟老街。取自《遠見》資料照。
身為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館長,郭怡汝建議,初次造訪金門的遊客,可以先來一趟歷史博物館,走進「金門的文化入口」。
館內除介紹金門的4大特色,希望遊客走在路上,更了解當地獨特風貌外,還設計了一些特別活動,像是挑水的體驗,用剖半的籃球,拿著鐵絲串在棍子上,彷彿水桶提籃,試著挑水。
圖/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取自《遠見》資料照。
不過,為什麼要用剖半的籃球呢?原來,這跟當年林毅夫叛逃事件有關。
當初,傳說林毅夫抱著4顆籃球叛逃到廈門,自此之後,國民政府無法再承擔風險,於是下令所有「球類」都要管制,私人的球都得戳破,但物資已經夠稀少了,丟掉又浪費,所以才拿剖半的籃球,做成擔子挑水。
「但以前上體育課還是要有球,只好上課時特地給籃球打氣,下課後再洩氣。不然就要有專門的人鎖緊,沒有特殊命令就無法進去」而且連小小顆的兵乓球都不例外,通通得管制,他們當地人因此常笑說「跟保護黃金一樣。」
過去曾是電影《軍中樂園》拍攝地點的陽翟老街,同時間,也代表金門過去戰地60年代,原汁原味的風光歷史。
因為老街保留完整,有過去軍人觀影的電影院、公共澡堂、理髮廳跟撞球室,走進去就像踏入時光隧道「現在還有許多年輕人返鄉,選擇在那裡開店,很有活力。」
圖/金門陽翟老街。取自《遠見》資料照。
郭怡汝形容,西園鹽場是金門版的天空之鏡,而且這裡的曬鹽歷史長達700多年,小巧又精緻,只要預約,當地人就會帶遊客體驗引海、製鹽等傳統工法,拍起照來格外漂亮,因為金門附近,沒有高樓大廈會遮掩。
圖/金門西園鹽場。取自《遠見》資料照。
圖/金門西園鹽場。取自《遠見》資料照。
圖/金門西園鹽場。取自《遠見》資料照。
看了這麼多金門限定的旅程,民眾不妨趕緊安排,來一趟3天2夜的小旅行,體驗有別於台灣,完全不一樣的風光景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