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20年6月26日 】
華夏文明的古人要過什麼節,主要都是基於天地節氣的關係,因此乜節物節的祭祀,為的都是敬重天地、護人養生。
對應氣象變化的身心護養,以及知識的流傳,就是古傳節日的最先由來。
圖/圖片來源「麥璇子~」方格子提供。
根據華夏古曆法氣象所記,5月為「惡月」或「百毒月」,陽光最烈,陽氣過盛,五行過旺而害,可能熱到身心不寧,加上蟲害、病害,可說百毒齊出。
因此,古人遂將農曆5月5日「重五」看作「毒日」,禁正午活動、房事、甚至是生育,明顯怕中暑。
而龍舟競渡、嬉水消暑等活動,則作為「送瘟」,禳災去疾。
之所以每個節都有禁忌,或主打的草藥和飲食,其實就是為了節氣養生,像民間就流傳一個衣食住行教育的口訣「未食五月糭,寒衣未入櫳」。
而「糭」,正是一種祭祀供品,敬天地的節日,同時還要拜鬼神,供品用來供奉先人,亦作食用。
後來另一種「教化作用」的故事跟著傳頌了起來。
端午節當日要祭祀、紀念的人物,不只有詩人屈原,還有忠臣伍子婿、孝女曹娥等,歌頌他們的情操成了道德教化。
當然,屈原的故事夠深情動人,也利於宣傳愛國熱情,並為今人傳揚。
看看世人價值觀的轉變,古人並不重視屈原這位「愛國詩人」,可他確實是遠古巫文化或祭祀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其聞名傳世的楚辭,其實內涵「巫」儀式、故事記載及祭辭,後來當權者便選用他的事蹟,配合儒教思想下的愛國觀念。
數10年前的香港,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民眾在工作及學習壓力下,逐漸將節日的意義簡化為「有假放」,或把日期,當作「逃離香港」旅遊的倒數節點。
所謂節日來由,大概就只剩下一個人物故事的印象了,而供品,自然成為享受用的消費商品。
圖/電影《時代革命》劇照。取自雅虎Yahoo!電影戲劇。
2020年,是香港社會事件及病毒大流行的疫年,居民們身心俱創,有的人走向光復希望,有的人從歷史教訓中復健開始。
也許重建香港的人文精神,不只要用金錢堆砌,還要透過「有文化」這件事,才能重新疏理香港人傳承華文化的斷層,作為重打地基的開始。
網路上因此有人將端午節,廣傳屈原亡於水的祭祀的意義延伸,呼應香港人生活於疫年的心情:
圖/圖片來源「麥璇子~」方格子提供。
《端午節的由來》
自2019年社會運動以來,香港出現許多抗爭者離奇自殺事件,海面頻繁發現年輕男女浮屍,各種死亡案件疑點重重,可警方聲稱,所有案件無可疑之處 ,至今皆真相未明。
爾後,香港人會在每年農曆5月5日這一天走到海邊,將竹葉包糯米的飯糰投入海中給魚吃,希望魚兒不要吃他們的屍體,並將這天稱為「端午節」。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麥璇子~,原文《端午節在香港疫年後之再定義/水亡靈祭》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