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涵蓋的面向其實很廣泛,包含倡導友善農法及畜牧、使用在地生產的當令食材、減少添加物、倡議零剩食等。
這些議題看似多元複雜,但想走入綠色飲食的大門,往往只需要一個契機。說起番紅花與綠色飲食的淵源,得從她開始為孩子料理三餐說起。
圖/番紅花認為,落實綠色飲食不僅友善環境,也能吃得美味又健康。台北畫刊提供。
「我結婚前也是上班族,日常三餐只圖方便、便宜就好,但有了小孩後,便開始注意給小孩吃的料理,是不是使用令人安心的食材」於是,她開始關注食材的種植方式、經濟動物的飼養條件,也慢慢發現到,原來食物在運送過程會產生如此大量的碳足跡。
同時,她在旅行過程中也發現,日本許多居酒屋、麵包店等都會標示食材來源「日本人非常重視產地概念,像是去吃燒鳥時,他們會說自己使用來自哪裡的雞肉;造訪麵包店時,每種麵包使用的食材都標示得清清楚楚。」
這些生活與旅行中的體驗,讓番紅花逐漸成為綠色飲食支持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身體力行,並透過寫作、演講逐步推廣。
作為綠色飲食的實踐與推廣者,番紅花也觀察到,台北近年綠色飲食發展十分蓬勃,出現許多支持環境友善觀念的「綠色餐廳」。
「台北的綠色飲食選擇,從精緻餐飲到茶樓、便當店、乳酪店、麵包店等應有盡有」這些餐廳藉由採用在地食材、使用符合動保理念的農牧產品、完整利用食材、減少食品添加物等方式,落實綠色飲食理念。
像是藏身西門町街弄,以百年老宅改造的「小小蔬房」,便提供創意蔬食料理,也開設鹽滷豆腐、發酵食品製作教學課程,分享天然的食品加工技藝。
位於中山區的「養心茶樓」,則供應蔬食港點,採用有機、在地、使用自然農法的無毒食材,在主廚深厚料理技藝下,以鮮明滋味收服饕客味蕾。
而內湖的「TIMAMA DELI & CAFE 」,是以當地小農種植作物為食材,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
坐落仁愛路林蔭大道旁的「ONE TEN 食分之一」,除使用友善畜牧的食材,更透過北歐料理手法,重新詮釋原住民食材,為綠色飲食更添食趣。
圖/台北有許多遵循永續理念的綠色餐廳,以多元、美味、健康的料理,為餐飲帶來新面貌。台北畫刊提供。
番紅花表示,使用符合環保、動保理念的食材,是許多綠色餐廳經營者的堅持,優良食材取得的便利性,讓他們更容易實踐理念。
而台北市有濱江市場,對外又鄰近東北角的漁港,食材新鮮多元,碳足跡也低,成為台北發展綠色飲食的先天優勢。除了食材上取得優勢,來自消費端的鼓勵,也成為促成台北綠色餐廳蓬勃發展的動力之一。
「台北市民對新資訊、新觀念的心態較為開放,因此接受、崇尚綠色飲食的消費者也較多。在台北市超過250萬人口的基礎下,便有龐大的消費力量,足以支撐這座城市綠色餐廳的發展。」
台北的消費能力及對新觀念的開放態度,提供綠色餐廳發展利基。
從另一個面向來看,在永續理念盛行全球之際,發展綠色飲食也可為台北觀光發展與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
番紅花指出,近年綠色飲食可說是大勢所趨,國際飲食權威「米其林指南」,也在2020年首度推出「米其林綠星」,肯定在永續美食上表現優異的餐廳。
因此,綠色飲食的發展與多元選擇,也能吸引具永續意識的綠色旅人前來,創造台北觀光旅遊一大拉力。
圖/使用在地生產、以友善農法種植的食材,是實踐綠色飲食的途徑之一。資料來源TOBKATRINA。台北畫刊提供。
此外「目前許多綠色餐廳規模較小,卻有鮮明的店家特色,為所在街區帶來更活潑的面貌」番紅花表示,有別過往,人們提到綠色飲食,總聯想到素食或養生料理,如今隨著特色各具的綠色餐廳日益普遍,到綠色餐廳用餐也逐漸成為一件時髦的事「這也是我樂見的發展方向,畢竟,當綠色飲食超越養生、宗教範疇,實踐起來會更有趣味性。」
另外,還有假日花博公園等地的小農市集,不僅是民眾假日遊憩、認識當令小農食材的好去處,也是接觸綠色飲食的好所在。
番紅花更補充,雖然綠色飲食肩負永續使命「但談到食物,最重要的還是料理美味、吃起來開心。我也相信,在台北這座城市,無論你是蔬食者或葷食者,都可以在尋求美味料理的同時,尋得兼顧友善土地的選擇。」
畢竟,飲食是人們日常生活再自然不過的事,綠色飲食只是在享用美食的同時,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本文轉載自2022.04.07「台北畫刊」,原文撰寫郭慧,攝影莊智淵,TOBKATRINA圖片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