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民眾有危機意識卻缺乏行動力,氣候認知與現實情況落差顯著!

38%人懼暴雨野火衝擊!國際大廠調查:台灣氣候危機感高於全球

38%人懼暴雨野火衝擊!國際大廠調查:台灣氣候危機感高於全球 示意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Kelly Sikkema。
日期:2021-09-16

氣候危機逐年加劇,全球各地多處出現暴雨、野火、高溫等極端現象,氣候變遷不僅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傳,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巨大衝擊。精工愛普生公司(SEIKO EPSON CORP.)在2021年11月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開幕前,發布了針對氣候問題的民眾認知調查報告。

Epson這份調查,收集全球15,264名民眾(註一)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認知和看法。結果顯示,認為氣候變遷不會對生活造成巨大衝擊的民眾,相較於對氣候危機帶來威脅而感到憂慮的民眾高出了近20%,也代表多數民眾的氣候危機意識仍較薄弱。

精工愛普生公司期望透過此份報告,呼籲大眾正視氣候變遷問題,同時期盼攜手產業夥伴共同落實氣候行動,提供更環保的解決方案,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己力。

(註一:此次調查受訪者來自澳洲、巴西、中國、法國、德國、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韓國、西班牙、台灣、英國和美國等15個地區,於2021年8月6日~8月11日進行網路調查的結果。)

氣候危機對台灣造成衝擊 近4成民眾感到憂慮

近年來,台灣受極端氣候影響愈發明顯,如台灣面臨50年來最大規模的乾旱缺水危機、各地屢創史上高溫最熱紀錄,以及極端強降雨等事件,皆讓台灣民眾切身感受極端氣候頻率和強度上的增加。

相較全球調查數據,高達38%台灣受訪者對於氣候變遷問題感到憂慮,氣候危機意識顯著高於全球數據的27%,而超過8成台灣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與全球氣溫升高(89.6%)、極端天氣(89.6%)和海平面上升(88.4%)存在連動關係;與氣候變遷較無關聯的則為供水量減少(74.4%)、飢荒(72.2%)及病蟲害(68.8%)。

然而2021上半年,台灣創下自1911年有紀錄以來最低降雨量,各地區水情告急、頻頻實施限水措施,考量氣候變遷引發的降雨不確定性,供水量匱乏問題早已不容忽視,呼籲民眾嚴陣以待,持續關注台灣氣候危機,並確切落實氣候行動。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台灣民眾的氣候危機意識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數據,高達38%受訪者表示對於氣候變遷問題感到憂慮,高於全球數據的27%。精工愛普生Epson公司提供。圖/台灣民眾的氣候危機意識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數據,高達38%受訪者表示對於氣候變遷問題感到憂慮,高於全球數據的27%。精工愛普生Epson公司提供。

氣候行動現實困境:有意識卻缺乏行動力、減緩氣候危機需要每一個人參與

在氣候變遷的應對行動上,台灣有近8成受訪者表示會著手改善日常生活的回收習慣,超過7成受訪者稱自己願意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並有超過6成受訪者將以步行、自行車取代汽、機車等交通工具。

然而,儘管多數民眾有意願改變生活方式,以應對氣候危機,但數據也顯示,例如減少商務、休閒旅行和採用植物基礎飲食,甚至是相對簡單的選擇,好比抵制缺乏永續性的品牌,雖然皆有過半民眾認同,但實際做出改變的卻相對為少數,反映民眾的認知和行動,仍存在一段相當大的落差。

此外在全球調查中,僅3成受訪者認為解決氣候危機是每個人的責任,其餘依序為政府、企業及個人。令人欣慰的是,在台灣調查數據中,有高達5成受訪者認為改善氣候危機、落實氣候行動是全體共同的責任,這也說明,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應該在氣候行動實踐上扮演更重要角色。

高達63%民眾同意應抵制缺乏永續性的品牌,但實際上只有29%民眾身體力行。精工愛普生Epson公司提供。圖/高達63%民眾同意應抵制缺乏永續性的品牌,但實際上只有29%民眾身體力行。精工愛普生Epson公司提供。

因此,精工愛普生公司全球社長小川恭範強調「正視氣候危機並力行實踐氣候行動,是現今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Epson也將以此為警惕,持續透過核心技術的創新為產業、社會帶來變革。」

而台灣愛普生董事總經理呂理廸也邀請每一位地球公民,齊身投入環境保護行列,為減緩氣候危機付諸行動,做地球的綠色後盾、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趨勢觀點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若遇上鄭州豪雨,台北該怎麼辦?荷蘭水災權威AI模擬暴雨衝擊
將雨水變成資產!瑞典哥德堡打造:下雨時,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靠一顆鮮紅番茄救地球!比利時根特市翻玩食物色彩學減千噸廚餘
城市學編輯部

城市學編輯部

1995年起,《遠見雜誌》每年發表「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以具體民意反映地方施政成果。因此,《遠見雜誌》於2019年創立《城市學》,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四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