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適應著疫情帶來的改變,城市也在適應著人類行為的轉變。
辦公高樓林立的市中心,是許多大城市的特徵。在社交解封後,空蕩的商業辦公區又有了人氣,但許多白領工作者並沒有回到辦公室上班,至少不是天天回來。
根據保安公司「Kastle Systems」分析門禁卡紀錄做成的重返工作晴雨表(Back to Work Barometer),美國主要城市的辦公室平均使用率大約只有4成。在紐約、舊金山等生活成本較高的城市,員工進辦公室的比例還要更低。
這不僅是通勤與生活成本的考量。給予員工選擇工作地點的彈性,可能有助於提升工作效能。
圖/取自Unsplash,攝影:Annie Spratt。
根據哈佛商學院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研究團隊在2020年針對超過百名工作者進行的實驗顯示,每週進辦公室約1到2天的組別,工作效率是最佳的。
不同於其他多數針對員工工作偏好的普查,這份研究實際地檢視了不同工作型態之間的成果差異。研究發現時而進班、時而居家的混合工作型態帶來美好的平衡。員工既不會因完全遠距而感到孤立,也能保有彈性與自由,在工作量與創造力上都表現更佳。
在人力市場吃緊、各公司競相爭取優秀人才的環境中,企業不會太想強迫可遠距工作的員工天天進辦公室。這也使得美國大城市中的辦公空間閒置比例來到數十年間的新高。
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分析,在2022年,美國前十大都會區市中心辦公空間的閒置比例,平均比2019年疫情之前高了4%。尤其是德州達拉斯與休士頓,近乎1/4的市中心辦公空間都乏人問津。
圖/取自Unsplash,攝影:Proxyclick Visitor Management System。
在疫情之前,企業們已透過共享辦公桌等策略,來縮減每名員工所需的空間大小。疫情加速了這個進程。當愈來愈多企業轉向更小、更靈活的辦公空間,都市中空蕩的辦公大樓將何去何從?
一個日漸明顯的潮流,是將商辦大樓改造成住宅公寓。這似乎是一個解決城市缺乏可負擔住屋的良方,但實行不如聽上去容易。
許多辦公大樓的設計缺乏可以打開的窗戶,或是有採光不足的角落。加上每個城市的建築規範各有不同,要符合住宅安全標準,可能需要進行大翻修,甚至是幾乎打掉重建。
另一個熱門的選擇,是將辦公空間轉成倉儲功能,協助吞吐疫情間需求暴漲的網購運貨量。這些距離顧客收貨地點不遠的辦公空間,對電子商務業者來說相當具有吸引力,有助於疏通貨運中最費時、昂貴的最後一哩運送(last mile delivery)。
圖/取自Unsplash。
當需求縮減,未來辦公空間也將以品質取勝。一個辦公大樓業主能使自己更加突出的投資,是透過所謂的「綠色翻修」(green refurbishments),讓大樓更加節能、永續,以吸引設下碳中和目標的企業進駐。
改變也不僅發生在市中心。在紐約市,當人們不再一週五天通勤進市中心,住宅區也出現更多在家工作的居民會在中午到附近用餐,或是下午出門買個咖啡。這些住宅區,也隨之有更多咖啡廳、麵包店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