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租屋、買房,「經濟負擔」及「生活品質」如何取捨達到平衡,是現代人的萬年話題。按《StockFeel股感知識庫》的說法,探討這問題前,可以先透過房貸負擔率,即「每月賺的錢,用來還房貸的比例」來估算。
例如,你每月可支配所得40,000元,每月需繳納25,000元貸款的房子,「25,000 / 40,000 = 62.5%」便是你的貸款負擔率。
不過這算法,其實是通說數字,當事人仍要參酌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費習慣,以及各面向情形、房屋狀況來綜觀,並加以評估與調整。
而當貸款負擔率落在:
30%以內,代表可「合理」負擔房貸。
30%(含)~40%(不含)代表房價負擔能力「略低」。
40%(含)~50%(不含)表示房價負擔能力「偏低」。
50%(含)以上,則表示房價負擔能力「過低」。
換句話說,以上述個案來看,該房子對現階段的屋主來說實在太貴,可能犧牲很多生活品質,不適合購買。
圖/資料來源內政部2021年Q4數據統計。《城市學》製表。
了解貸款負擔率的概念後,綜觀內政部公布的六都房貸負擔率數據:
台北市、新北市各為65.09%、50.02%,房價負擔能力淪「過低」等級。
而台中市的43.50%,則屬於「偏低」等級。
又台南市、高雄市、桃園市,分別為35.99%、34.07%及31.76%,均為房價負擔能力「略低」等級。
也就是說,六都2021年第4季,沒有一個縣市的負擔房貸率在「合理」範圍,如今房價又持續飆升,青年如何因應剛性需求,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家,成為2022年政府重要課題。
圖/杜軍儀攝。(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