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推估本世紀中超過65%人口居住於城市,也是未來熱浪、風暴、乾旱和洪水以及海平面上升等災害熱點;若能針對風險提前布局,制定調適計畫並有效執行,便能有效減少人們受到的衝擊,打造能對抗風險的「氣候韌性」。
圖/2021年COP26氣候大會期間,倫敦舉行氣候遊行。群眾中提出淨零碳排及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訴求。綠色和平提供,攝影:Jeremy Sutton-Hibbert。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IPCC報告強調政府須盡速克服治理、政策、財務等問題,目前臺灣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動作,包含新北、臺中、臺南市由首長帶頭宣示氣候緊急結合永續發展目標,且藉由氣候或低碳為主的自治條例,提升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觸及不同社會層面與形式的調適作為,則需要充足的資源持續推動,例如臺北、新北、臺中皆評估運用環保署的碳費,以及自治條例設置「氣候基金」,作為地方政府落實氣候政策的重要後援。其中,臺北市規劃運用基金照顧能源轉型中的電費弱勢,確保轉型過程的公平正義。筆者認為,地方若善加利用氣候基金,亦能導入民間資金,建立公私部門的「夥伴關係」。
圖/新北市率先簽署「氣候緊急宣言」,新北市政府提供。
放眼使用全臺近7成電力、且行政資源豐沛的六都,尚有高雄市仍缺乏因應氣候變遷之自治條例,難以回應市民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期待。在全球動員因應氣候緊急的巨變浪潮中,高雄市眼看將錯過轉型的關鍵時機,筆者呼籲陳其邁市長,盡速制定自治條例並設置氣候基金,迎頭趕上六都的氣候治理工作。
圖/氣候危機在全球各地層出不窮,引發大火、熱浪、乾旱、暴雨、水患等極端天氣事件。綠色和平提供,攝影:Julia Petren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