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關渡自然保留區在2022年正式退場,當年立意良善的自然保留區卻因管理問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全台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關渡紅樹林為何成為生態隱形殺手?

全台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關渡紅樹林為何成為生態隱形殺手? 圖/關渡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退場,取自農委會林務局。
作者:郭逸
日期:2021-12-27

長年生長在台北市關渡自然保留區的紅樹林,卻因擴張、陸域變大,造成當地水鳥種類已經至少消失三成,更可能引發洪患,但紅樹林位處的保留區禁止人為干預,無法直接砍除;農委會日前終於宣布廢止關渡自然保留區轉為國家級重要濕地,成了全台首座退場的自然保留區,未來可適當疏伐紅樹林。過往大眾眼中生態保育與海岸穩固的重要推手,為何如今成了影響生物多樣性的隱形殺手?

紅樹林固海、防風、養生態,更能大量吸附二氧化碳 

紅樹林是水生的木本植物,因為樹體內含有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附著的枝幹就會呈現紅褐色,主要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

台灣的紅樹林原有6種,現存4種,包括水筆仔、紅海欖、海茄苳與欖李,在多處沿海地帶可見,例如雙北的竹圍與關渡、桃園永安、新竹香山、苗栗通霄、彰化員林、嘉義東石、台南七股、高雄茄萣及屏東大鵬灣等等。

一般認為紅樹林在生態系統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穩固海岸、防止侵蝕、淨化水質、防風與減少暴潮海浪的衝擊,是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同時吸引許多種類的生物棲息。

不僅如此,紅樹林的固碳速度與效率,更是陸地森林的6至10倍,被稱為「藍碳」。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灣濕地協會榮譽理事長林幸助推算,台灣紅樹林每年可吸收4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對節能減碳的永續發展相當有助益,相關研究還曾登上國際期刊。

看更多》規劃20年卻爭議不休!一文看懂淡北道路到底在吵什麼?

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關渡堤防南側,取自台北市動保處。圖/關渡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關渡堤防南側,取自台北市動保處。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關渡自然保留區成立,卻忽視陸域化影響生態 

正因為紅樹林的功能與特殊性,關渡自然保留區在1986年獲農委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成為全台第一批「自然保留區」,當時的關渡濕地擁有廣大泥灘地,吸引大批候鳥停棲、過冬,孕育為台灣北部的重要賞鳥區。

因自然保留區法定「禁止改變或破壞原有自然狀態」,屬於「完全禁止人為經營管理手段介入」的最嚴格類型,只能任其自然演替,多年來卻因保留區內的紅樹林快速生長,目前已佔據保留區面積的66.7%,泥灘地變為大量陸域,還排擠原保育標的「水鳥」棲地的蘆葦與茳茳鹼草所組的草澤,水鳥種類因此減少三成,只剩下可以棲息在樹上的鳥類,生物多樣性銳減。

看更多》台北也有伯朗大道!走進關渡平原看綠稻浪、解密林森北條通文化

此外,紅樹林的陸域化還影響大台北的防洪計畫,除了導致通洪斷面減少、改變洪水流向,造成基隆河朝向深槽化發展,還會威脅防洪建物基礎的安全性;首當其衝的是鄰近的社子島堤防,一旦遭到侵蝕,當漂浮木過度堆積,水流遭阻且水位抬升,就可能誘發洪患。

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2011年對此展開討論,2019年提出自然保留區解編申請,農委會在今年10月決議通過,並在12月20日正式公告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

關渡自然保留區當地水鳥種類已經至少消失三成,取自台北市動保處。圖/關渡自然保留區當地水鳥種類已經至少消失三成,取自台北市動保處。

疏伐紅樹林之餘,更應思考分級分區管理自然保留區 

然而,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後,專家學者、民間團體的各種輿論此起彼落,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長游晨薇受訪時強調,關渡濕地的紅樹林只要改用濕地保育法接手淡水河流域的保育工作,未來將有更多管理彈性並創造棲地多樣性。

資深觀鳥者、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前處長何一先受訪時也提到,自然保留區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水鳥,而非紅樹林,疏伐不必特別保留比例,畢竟淡水河還有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面積不小。

但對於疏伐面積,游晨薇則認為,關渡濕地屬於內陸型、都會區的環境,人為維護還是得介入,即便開放疏伐,仍不建議毫無限度地砍除,北市府必須邀集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多多舉辦現勘、工作坊或交流會,大家一起找尋這片紅樹林生態的保育共識。

看更多》永續旅行拒當報復國旅兇手!小琉球百萬觀光潮致80%生物大滅絕

取自台北市動保處官網,台北鳥會義工蕭木吉提供。圖/取自台北市動保處官網,台北鳥會義工蕭木吉提供。

台北鳥會總幹事陳仕泓受訪時也說,就鳥會的長期觀察,雖然現在的鳥況不如40年前的盛況,但水鳥近10年的數量並沒有減少,紅樹林還是有保護功能,鳥會建議分級分區、考量修正對《文資法》的解釋,不要輕易以紅樹林「沒有功能了」的思維,用來解釋保留區的解編。台灣大學森林系教授盧道杰受訪時也同意以分級分區突破過去的零和思維,才能符合多元價值。

香山濕地為借鏡,人為栽植紅樹林引發生態短缺 

其實,台灣早有一處紅樹林影響生態多樣性的前例足以作為借鏡。北台灣最大的新竹香山溼地,面積高達1700多公頃,退潮後的潮間帶寬達兩公里,泥灘地上布滿招潮蟹挖的洞,還有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然而,過去認為紅樹林有「固岸」效果,大量人為種植,卻發現聰明反被聰明誤,紅樹林長得茂密,原本的招潮蟹卻沒了足跡。

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楊樹森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紅樹林會減緩河灘地漲退潮的海水流速,加快細小顆粒的沉降速度,灘地變得更泥,常見的鳥類、魚蝦貝蟹就住不下去了。

因此,2007年至2015年,新竹市政府啟動剷除紅樹林的計畫,前後花費三千多萬元公帑,才完成三百多公頃的大面積移除。

「過猶不及」是台灣栽植紅樹林反而侵略生態系的最佳解釋,而政府面對自然保留區以《文資法》管理,卻遲遲沒有任何檢討,保有紅樹林的同時,也得思考如何喚回原有的水鳥和魚蝦蟹貝,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培養充足的知識基礎,才能避免現存法令的不周成了保育懈怠的元兇。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政策台北市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其實在都市裡,我們一樣有著「生物多樣性」
為什麼聯合國想要都市保持「生物多樣性」?
做環保窮一世?荷蘭夯永續工作,這群台灣人曝夢幻職業錄取關鍵
郭逸

郭逸

《遠見》資深記者。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