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都市裡,我們一樣有著「生物多樣性」

其實在都市裡,我們一樣有著「生物多樣性」 選購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能實現農村與城市、產地與餐桌的連結。圖片設計:魚点設計
日期:2020-12-29

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在哪?不只在市區邊緣的郊山,或市中心的公園,生物多樣性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在飲食、住所、消費、休閒文化、個人健康等日常裡,我們享受著便利生活,正是仰賴大自然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也能透過具體行動,牽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連結。

美濃的白玉蘿蔔、澄蜜香蕃茄等作物,是城市與農村共享淺山農業環境的果實;節能隔熱的建築改造,為減緩夏季高溫與氣候變遷畫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街區的小塊綠地、屋頂和社區農園,也能一點一點串連成生態跳島,為都市裡的生物提供友善的棲息環境。

維護城市完整的生態系,同時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便是為生物多樣性保育付出行動,也為都市生活建構健康永續的未來。

食物連結線,拉起城市與農村的共享價值

「氣象報導高雄下大雨,蘿蔔田有淹水嗎?」「好擔心喔,又下雨了,忍不住想起你們的番茄園。」在美濃生活的記者李慧宜於《農村,你好嗎?》書中,生動地記錄著遠在台北忠孝東路的消費者,因向美濃農民採購農產品而建立起「都市與農忙的情感路線」。

連綿的秋雨使白玉蘿蔔爆發蟲害、澄蜜香番茄不敵大雨直落而裂果,農民在農業的第一線應付異常氣候帶來的各種狀況,為了順利將產品送至預訂的顧客手中,農忙之間不時擔憂天候影響作物品質,無法如期出貨。

一如李慧宜描述向小農直購的城市消費者,由於長期透過網路連結,在螢幕另一頭了解產地狀況,於是一陣大雨便勾起了與農民同感憂慮的心。消費者與農民共享著對農作的關注,也一起分擔氣候變遷下農民承受的風險。這條食物的連結線,拉近了消費者與農民的距離。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受全球化影響,民眾餐桌上的食物與產地越來越遠,農地快速擴張更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因素。不僅造成大氣中的碳排增加,大規模生產單一作物的經營方式,雖可供應便宜又大量的產品,但作物的生產種類因此更加窄化,傳統多元的農畜品種加速消失。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農田裡的作物品種在過去100年減少了90%,我們吃的食物種類比過去祖先吃的更為單調。

近年聯合國推廣「里山倡議」,便是希望把人與自然的距離重新拉近,有助於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如美濃這個農村小鎮,農民在山腳下廣大平原生產糧食,許多傳統作物和農村特有文化,也在這樣的環境裡延續。

住在都會區的消費者,或可在超市選購來自美濃的紅豆、黑豆和稻米,也可在農村參加白玉蘿蔔股東會認購田區,待蘿蔔收成時親自下田拔蘿蔔,或採收小番茄。當你走入農村,接觸土地裡生長的蔬果糧食,更能品嘗到與農村共有共享的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價值。

極端氣候也在城市,居家排碳減少幾公斤? 

氣候變遷對於農業的影響日益加劇,從食物的供給和消費就能感受。

聯合國報告預估,全球平均氣溫將在2030年比工業化時期高出1.5度。主因是人類經濟行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最新研究指出,全球碳排放在過去25年增加了60%。

走在市中心的馬路上,你是否也感覺到今年夏天又比往年更熱了?極端氣候已經切身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顯現,不再是北極熊面臨融冰、太平洋小島遭海水淹沒的危機警告。

都市提供了便捷豐富的生活,然而若未能有效為城市降溫,減少碳排、增加綠覆率,讓大自然的生態系功能為我們服務,都市未來恐將更不適宜人居。以普遍裝設的冷氣來說,面對酷暑,躲進室內吹冷氣似乎是最直接的辦法。但不僅耗能、增加碳排,在熱島效應之下,更把排出的熱蓄積在城市裡,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希望有舒適的生活空間,但只能如此嗎?

台灣綠適居協會就提出打造綠色、舒適、健康住宅的方法,透過建築改造達到節能又降溫的空間。地球公民基金會也身體力行,將位在高雄市中心的玻璃帷幕大樓辦公室,加裝隔熱玻璃牆及動力排氣系統,使夏季室溫比戶外低了20度,電費支出只有其他樓層的1/5。

收到電費帳單時,你是否注意到電力公司在帳單上記載的CO2排放量?這份數據也代表個人碳排放對氣候變遷的貢獻度。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僅讓夏季高溫更難耐,還可能帶來各種天災和風險,使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流失。

打造綠意城市,「生態跳島」就在你家

春天,大安森林公園總會吸引眾多賞鳥愛好者,期盼成對的鳳頭蒼鷹築巢,孕育小鷹成長過程。長期監測發現,許多都會公園都有鳳頭蒼鷹繁殖。猛禽從山區來到市區的樹林棲息,代表樹林裡有充足食物和健康棲地。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指出,複層與多樣性的都市林不僅可讓猛禽棲息,更能提供多種生態服務,如調節都市熱島效應、吸存二氧化碳、產生新鮮氧氣與芬多精、吸附空氣污染懸浮微粒等。今年林試所提出「韌性城市林」理念,在幾處都會公園增加植物多樣性和綠地面積,為民眾打造更為韌性永續的城市生活。

過去我們嚮往著公園內有歐洲庭園般的大草皮、修剪整齊的樹木造景,以及無枯木落葉的乾淨環境,不過這樣的想法和規劃方式,卻忽略了城市裡生物多樣性的需求。城市裡需要更多的生態來維繫生活。

都市更新、重劃的規畫過程中,政府須新增綠地空間供民眾休憩,如高雄市在鐵路地下化後,將原有地面鐵道設置為綠景觀園道。

然而。綠地空間的規劃應更加為生態考量,高雄市野鳥學會便建議,增加灌木、高草和濕地,廣植誘鳥、蜜源、食草等原生植物和樹木,如此的綠地規劃能串聯既有的濕地公園,提供「生態跳島」的功能。

即使是路旁的空地、樓房陽台或大樓屋頂,都可成為生態跳島。許多都會區的社區大學推廣都市農耕、城市養蜂的課程,也能為增加綠意和友善生態做出小小貢獻。台北市近年積極推動城市農園,在學校、公園和機關屋頂等公共空間打造都市田園、可食地景,社區內也規劃公共菜園,培養市民與生態的緊密連結。

城市的社區農園,有市民親手栽培的當令蔬菜,不用農藥和除草劑,吸引蝴蝶、蜜蜂、蜘蛛等昆蟲棲息,若擺放枯木或獨居蜂蜂箱,更能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完整生態系。民眾的居家陽台或屋頂,也可創造小型綠地或菜園,將點點綠意串成一座森林。

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COVID-19)襲擊,暗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斷裂。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都不應忽視我們的行為對生態永續的影響。生物多樣性並非遙遠荒野,反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關乎著人類與自然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2020.12.1「環境資訊中心」,撰稿:吳宜靜。

關鍵字: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公園的幾棵樹並不等於森林!中和四號公園試種「都市林」
誇張!綠鬣蜥今年移除量首破萬,擴散8縣市屏東抓最多
貓羅溪有牛群「非洲大遷徙」?彰化縣府要查
這三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相信任何改變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