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趕上班的時候,是否在路邊行道樹下,看見小灰蝶、金龜子正穿梭覓食?午休外出用餐的路上,攀蜥、溝鼠或許正躲在隱蔽的陰影處休息。而當人們結束一天的辛勞,下班回家路上,一定也見過麻雀、家燕成群覓食的景象。
不過要注意!傍晚公園路燈下張著翅膀飛舞的,通常不是鳥兒,而是蝙蝠的機率更大些。回到家裡,聽著屋頂上夜鷹「追!追!」的鳴叫聲,正感到有些惱人的時候,拿起架上積灰的舊書,又不經意和一種古老書蟲相遇。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留心觀察,會發現有許多生物也正為了生活而努力著。
圖/鳥群。圖片來源:Anunturi gratuite@Pexels(CC0
微觀而言,有陽光、空氣、水的地方,就有機會存在生態系——都市也不例外。而有的時候,保留適當的自然景致,也能讓都市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多居所,例如在新北市的五股濕地,原本因為海水倒灌成為沼澤,經過長年的棲地維護,也出現了不少可愛的野生動物。
都市裡也有生態,只是棲地環境單調,能適應的物種有限,「數量多、種類少」是都市生態特性,生物多樣性遠遠不如野外棲地。
全球大型城市僅佔陸地面積3%。2009年,居住在都市的人口數量正式超過鄉村,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住在都市。在台灣,則有7成人口住在六都。
有研究發現,目前瀕臨滅絕的物種,牠們所面臨的前三大生存威脅分別是:過度獵捕、農業擴張、都市發展。
在建造都市的時候,會移除地面上大量的原生植物,許多生物也被迫遷移甚至消失,加上都市充滿人造建築,佈滿了大面積的不透水層,僅有少數水源、綠地零星散佈其中。同時都市也是一個脆弱的系統:它所需的一切,糧食、能源、資源,幾乎都從非都市地區引入。
因此,過去投身野外研究的生態學者們鮮少在都市停留,但面對越來越快速的城鎮擴張、物種滅絕,他們除了呼籲節制人為開發,也開始將研究目光移回都市——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既然不能完全阻止都市開發,那麼就讓都市變得更適合生物生存吧!「都市生態學」也應運而生。
去年聯合國報告也對城市提出永續發展建議,放眼長久以後的未來,打造生態永續城市將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工作——讓水泥叢林的都市也能滋養生機,成為更多動植物的家。
另外一項重要的課題是,我們該如何和這些陌生的鄰居相處、互動呢?
「我知道野生動物怕人、但是我也很怕牠們呀!」許多現代人對於「野生動物」的認識,除了動物園以外,也許更多來自寶可夢或動物之森,問題來了——萬一在家裡看到蛇、蜂窩,該怎麼辦呢?去公園看到大家都在餵松鼠、餵鴿子,其中一隻松鼠楚楚可憐地盯著我手上的麵包,該怎麼辦?
記住「人野殊途」。雖然共享生活空間,但是人類的食物並不適合任何野生動物,關愛觸摸也會造成動物的緊迫與人的安全風險。
專家說,最好的互動就是「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遇到野生動物干擾生活,也盡量不要自行處理——你不知道眼前這隻動物有沒有危險、或者你會不會傷害到牠?聯繫相關單位協助是最妥善作法,當然,平時充實更多生態知識也有幫助。
怎麼讓都市變得更「生態」及生物友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政策平台(IPBES)去年提出一份決策者報告。對城市永續發展提出建議。包括:
1. 增加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
2. 加強保護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引入「綠色」(植被)和「藍色」(水源)基礎設施,如保護綠地和水域、都市農耕、屋頂花園等。在新開發區域,盡量擴大植被覆蓋率。
3. 市區綠色基礎設施和周邊郊區,可結合成大範圍的「灰色」基礎設施——別小看它!如規劃得宜,這將是一塊具備防洪、溫度調節、淨化空氣與水質、處理廢水、供給能源、供應在地食材、供市民與自然互動、促進健康的區域。
本文轉載自2020.12.1「環境資訊中心」,撰稿:鄭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