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各國必須每5年更新一次國家自定貢獻(NDC),因疫情拖延現在才召開的COP26,正是第一次檢驗的時間點。
而《排放差距報告》統計發現,各國現階段NDC與政策措施,僅能在2030年降低7.5%排放量,離2度C(需降低30%)及1.5度C(得降低55%)都遠遠不足,本世紀末恐面臨升溫2.7度C的命運。
看更多 》2030年北極冰就全融了?暴雨只是開端...科學家警告第6次大滅絕
圖/取自UNEP。
儘管這份報告的統計資料,只算到9月,未包含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及印度最近宣示的2050~2070年等淨零承諾。
但就算加入各國最近發表(還不見得有立法)的淨零排放承諾,也只能把升溫幅度縮小至2.2度C。
而且別忘了,多數國家的政策宣示只是先畫靶,未來能否達成仍有難度。
看更多 》「你們怎敢漂綠!」氣候少女嗆強國偽善,揭COP26減碳早失敗?
圖/2021年的全球排放量,可能會反彈至疫情前水準。取自UNEP。
以往報告表示,全球每年須以7.6%的減碳降幅才能達標,目前唯一最接近的是年份是,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約減5.4~6.3%)。2021年各方多估計,全球排碳水準將反彈回疫情前的水準。
差距到底有多大?如下圖所示,若要滿足升溫不超過1.5度C的目標,各國在2030年必須多減280億噸二氧化碳。即便退而求其次地追求2度C目標,也還有130億噸的差距擺在那。
圖/各國NDC減碳幅度與《巴黎協定》目標仍有極大差距。取自UNEP。
若以「碳預算」來看,距離1.5度C的未來,全球只剩下4000億噸可以排,距離2度C則剩11500億噸。按照目前全球每年排放量估算,我們可能只剩下8年時間來縮小差距了。
看更多 》救地球最後機會被阻擋!台灣青年堅守COP26牆外尋「淨零」攻略
有鑑於當年《京都議定書》明訂已開發國家的減碳百分比,卻引來不少成員杯葛與不配合,後來《巴黎協定》改由各國自提貢獻與自願作法,結果現在全球加起來還是無法達標,更別提往後實際完成度有多少了。
《排放差距報告》分析了9個G20國家的排碳趨勢,其中只有5國呈線性下降趨勢,其餘像阿根廷為先緩後急,中國還要等2030年才能達峰,最近祭出「能耗雙控」更使各省哀鴻遍野,證明其減碳過程的確不易,更何況其他那些原本就不太情願的消極國家了。
看更多 》台電亮橘燈曝限電危機?二份缺電報告看台灣「非核家園」多悲觀
不過,再怎麼困難的任務,都是有達到的可能性。
比方,目前因疫情而生的許多復甦預算,就應盡可能轉移到增進能效、建設再生能源,與綠色基礎設施等領域,一來協助疫後振興,同時也有助於未來的減碳目標。
此外,IPCC的AR6報告也提醒了減少甲烷龐大潛力,也有數據模型顯示,假使各國能將NDC承諾轉為可交易額度,2030年約可藉此減碳40~50億噸。
其他像是將天然氣轉成再生能源、低碳飲食,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等措施,都有極高的減碳價值。
回顧從2010年發表至今的《排放差距報告》,其實這幾年來,各國已經齊力減少了110億噸的排放差距。
只要大家願意提出承諾、建立明確目標、配合各種減碳創意和前瞻作法,就有希望讓地球不被煮熟。
圖/取自UNEP。
本文轉載自2021.11.05「DELTA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撰文王振益,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參考資料:UNEP-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