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山徑而上,來到陽明山海拔近1000公尺處,撥開層層山嵐迷霧,一塊橫在老建物上、螢光綠色的細長柱形招牌躍入眼前,恰好達到吸引眼球和辨識目的地的雙重效果。
看更多 》滅火器一定要是紅色?公共消防設備「示範設計」改造後更安全!
由格式設計操刀改建、前身為1970年代警察駐在所的「陽明實驗山屋 YANGMING MOUNTAIN LAB 」,其招牌占整體建物的比例雖小,但鮮明的螢光綠卻放大其存在感,既不會太張揚,又能和諧融入一片青山綠景之中。
看更多 》從國際紅回來的台灣設計!倫敦看見廟宇信仰,京都綻放台灣之花
圖/「格式設計」以黑白色搭配螢光綠,作為「陽明實驗山屋」打造場域品牌識別,恰與陽明山自然環境相呼應。台北畫刊提供。
低調地融入而不被湮沒,是王耀邦對山林場域指標所提出的解答,因為設置指標系統的最終目的,即在不干擾自然生態的前提下,還能引領民眾前往目的地,因此不求刻意彰顯,也不改變自然紋理,僅須作為引導、確保安全之用。
「可以說指標是為了還給大家一個疏朗的環境,像是陽明山有部分山徑刻意將指標縮成不超過膝蓋的高度,如此一來,不僅能達到指引功用,又不致干擾視線所及的自然景致」他解釋道。
看更多 》靠一顆鮮紅番茄救地球!比利時根特市翻玩食物色彩學減千噸廚餘
圖/不造成視覺干擾又能提供指引,是山徑步道指標設計的重要考量。台北畫刊提供。
「目的即是答案,在規畫任何指標系統前,都得先釐清設置的目的,接著才能訂出設計思考方向。」王耀邦舉香港為例,那幾乎將街道占據半滿的偌大招牌,目的在於希望被人看見,因此張狂的珠串燈飾、徹夜閃耀的霓虹燈,都是為達到這目的而做的設計。
相反地,登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愛丁堡舊城,維護舊城質樸的城市印象乃首要任務,所以店家招牌皆立於門口正面,無法從遠處一眼掃視。這種設計對外來者或許相對不友善,但對生活在當地、擁有共同記憶的居民來說並不構成困擾。
看更多 》台劇《茶金》、捷運詩愛用!宜蘭專屬字「蘭陽明體」領先全台?
由此看出,指標系統設計必須釐清何為本、何為末,大小和如何陳設等,皆須從目的去反推。
從這角度來說,設置在山林間的指標系統理應以自然為本,但王耀邦指出,早期台灣山林遊憩場域識別系統,往往在景點周遭設立解說牌,或地理方位的指引,相關路標、禁制標示更是又大又顯眼,深怕沒人看見,反而造成景觀雜亂的效果。
至於何謂好的戶外休憩場域指標系統,王耀邦也提出個人看法。他認為「就顏色來說,『好』的定義是當眼睛疲累時,依然能引導使用者辨別方向。」
例如藍白色搭配,看久容易使人視覺渙散;黃黑配則能帶給觀者視覺上的穩定感。字型上,筆畫偏細的新細明體較不適合用於識別指標,粗體字型會更易於辨識。
看更多 》厚台北街角遇見設計!中山雙連《文學家出沒中》藏詩界天王天后
他補充,若是一般解說性質的立牌,選用低彩度或高彩度的牌面色彩並沒有一定答案,比如挪威國家公園的立牌使用灰黑色調,與當地冰雪岩混合地形顏色一致,一切仍要依所在場域及設置目的而定。
圖/王耀邦以挪威國家公園的指標爲例,運用低彩度的立牌強調與自然融合的設計理念。台北畫刊提供。
除外觀設計,戶外休憩場域的指標系統,應選用能耐日曬雨淋的材料及工法,台灣多地震、颱風,施打地錨能避免標牌傾斜、更耐久,都是設置戶外標牌的重要考量。
若有照明需求,則要考慮是否需另外設置光源,或可透過其他現場光源的間接投射,達成照明效果。
此外,設計者也要考慮標牌在白天和夜間的呈現效果,選擇的塗料在夜間是否會造成眩光,導致使用者看不清楚。
看更多 》顏振發手繪電影看板50年!伴台南全美戲院撐過「牛肉場」辛酸
「針對不同情境,有太多不同的考量,便產生各種不同的組合」王耀邦指出,設計者在發想時,就應考量現場使用情境的各種可能,日本甚至開發出各種模擬環境狀況的工具,透過模擬現地環境預測效果,打造最適切的識別指標系統。
不過王耀邦認為指標、解說牌不是多就好,應當更活用網路,串聯線上與線下,將大部分解說牌的資訊透過行前網站、Podcast節目,或隨身攜帶的地圖摺頁傳達給民眾,讓山林中的人為侵入降到最低,但民眾依然能獲得相關資訊。
看更多 》繪師顏振發「國寶手」險斷送高雄,立志畫電影看板到瞎為止!
例如在陽明實驗山屋,就將導聆與導覽手冊結合,山友能邊走山徑邊聽導覽,用聽覺理解陽明山各種野生動物棲身何處、哪些植物值得記錄與認識等等。
圖/透過網站、隨身地圖等載體做指引,達成休憩場域指標的減化,是未來戶外休憩場域指標系統設計值得思考的方向。台北畫刊提供。
他再以冰島國家公園指標系統為例,冰島是以一根根在頂端漆上螢光黃的木棒指示山徑方向,突出的顏色能兼顧安全與指引指標的2大主要作用,至於詳盡景點資訊,則可透過行前準備或瀏覽網路資訊取得,避免於現場設置過多人造指標,造成自然環境和視覺上的干擾。
王耀邦指出,關於休憩場域識別系統的設計,從色彩到字型、從空間規畫到施工,有許多美學或美學外的層面需考量,但他也提醒,識別設計最終仍不脫離一個最初也最重要的框架,也就是最終目的將往何處,以自然為本,讓識別指標與環境共融,當是指標設計者應有的新思維。
本文轉載自2021.11「台北畫刊」,撰文林郁姍,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