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來自台灣設計的 MAC Ward 智慧防疫病房,則是台灣設計研究院( TDRI )以台灣卓越的醫療優勢為基礎,以及以人為本為的視角,將循環永續的概念導入所打造的創新革命病房的,而這是台灣運用設計思維進行跨產業合作,為全球防疫提供了極佳的解決方案,展現出台灣設計的跨領域整合能力。
看更多 》「樂高病房」成防疫最佳助力!MAC Ward為何能帶動醫療革命?
圖/由TDRI統籌、小智研發設計之MAC Ward智慧防疫病房,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這些案例反映了台灣設計現況,近年來,當探討什麼是台灣設計、台灣風格時,不再只停留於流行的設計美感或是文化的圖騰符號,而是透過設計師的角度去探尋台灣的本質與文化形成、建立文化主體性與民族認同,定義台灣專屬的美學或⽣活⽅式,進而透過設計的社會參與對台灣及世界提供實質的幫助,而設計思維在台灣更已逐漸成為國家政策規劃、產業創新的核心價值。
以下讓我們一起看台灣如何以島國之姿屹立國際間,用其多元歷史承襲而來的、有形無形的文化內涵與自由創意驚艷國際。
看更多 》花蓮沒有指標性活動?城市空間藝術節「溫花蓮」八問翻轉東部
倫敦設計雙年展在全球疫情變動不斷的時期展開,第三度參展的「台灣館」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規劃、邀請 Bito 創意團隊操刀策展,結合台灣廟宇文化以《Swingphony》為主題,展現台灣文化之美。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卻存在超過一萬座廟宇,堪稱為眾神之島。為此 Bito 團隊發起了「Taiwan Temple Discovery」的計畫,記錄50座臺灣廟宇文化及建築特色,並將超過百張的影像,結合廟宇中繚繞的線香煙霧做為視覺概念,再透過數據運算,渲染出屬於「台灣的顏色」,台灣深厚的宗教底蘊是《Swingphony》視覺發想的開端。
圖/2021年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Swingphony》展場的燈籠與節拍器設計,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台灣館」從台灣宗教文化出發,在空間設計上以台灣廟宇常見的燈籠為主元素,結合燈光設計與照明氛圍,讓觀者一走進展場空間便能感受到如走入台灣廟宇的那股安定的力量。設計師以信仰活動中循環參拜、重複誦念、點香祭拜等儀式現象為靈感,選擇以「音樂節拍器」作為客觀的展覽介質,透過與跨領域團隊廣達電腦、台大物理系共同完成節拍器的設計與製作。
看更多 》台劇《茶金》、捷運詩愛用!宜蘭專屬字「蘭陽明體」領先全台?
展場內多個各自擺動的節拍器由異趨同的過程,策展團隊想傳達世界上的每一個獨立個體在產生共同信念的過程中,也許會產生分歧、頻率不對拍的狀態,但只要起心動念,不論人種、性別、信仰,最終會互相轉化、驅動集體意識的共振與共鳴。在世界失序、靜止、歸零、重整的時代,用重複不變的信念匯聚成強大的集體力量為台灣送給世界的一首《Swingphony》。
從去年開始,世界遭逢COVID-19病毒肆虐,在這場不分你我的困境中,台灣與日本之間更展現出堅韌而深厚的情誼。除了政治外交上的聲援外、6度提供台灣疫苗的實質協助,更體現了台日密不可分的交情,台灣設計研究院所策劃的這一場重要的台日文化交流活動《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展覽迅速吸引了日本各界的目光,讓設計成為台日國際交流成功的一個重要的推手。
圖/2021年《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展覽京都場現場與設計師創作,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台灣設計研究院邀請顧問企劃公司「Plan b」與藝術策展團隊「草字頭」共同策劃,主題以花為喻,除了傳達花與祝福,象徵台日交流的友誼,也以花展現台灣設計繁花似錦的豐碩成果,並歸納出台灣設計「整合資源」、「社會應用」、「回應時代」的三大精神。
看更多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如何從「爛尾樓」,成十年磨一劍的全新地標?
展覽邀集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台灣頂尖創作者、結合台灣致力發展永續計畫公司「春池玻璃」、「小智研發」的永續素材進行創作,轉譯台灣植被意象,表現台灣設計生態系多元協作的風采。
同時精選10個台灣當代關注的社會議題的案例或展品,例如:展現台灣自由的體制與文化、結合設計與社會議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點亮台灣、不老騎士等計畫,傳達台灣對於循環永續與回應時代理念的智慧防疫病房、永續產品,以及展示台灣產業善於資源結盟、突破創新的Allrover八輪滑板,這些經典設計案例,不只展現台灣設計百花齊放的觀點,就如同自由、繁盛不受限制的「野花園」,更充分傳達台灣當代設計現況。
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分享:「2020年成立後,我們有一個口號:『設計改變台灣』。」作為台灣設計最重要的平台,台灣設計研究院透過研究和專案,驅動設計價值,除了在國內協助政府建立設計政策、加速產業創新、推動公共服務、發展社會設計外,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和國際參與,讓台灣的設計價值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