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生時要先打開大門以免變形?地震來臨時要躲在「黃金三角」?火災發生時遭遇濃煙,要以濕毛巾摀住口鼻快速逃生?救人時造成肋骨損傷要賠償?看完以上幾個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呢?當一個一個不可預期的災害如俄羅斯方塊不間斷地從天而降時,要如何找出最佳路徑、在Game Over之前一一消除這些方塊呢?
前陣子,台劇《火神的眼淚》描寫消防人員執行救援任務時所遭受的困難和社會百態,更對第一線消防人員的心理狀態做了深度刻畫,因為劇情寫實,對火災前、災時、災後時間軸的描述細緻真切,成功引起社會關注,也引發民眾思考自己對於「災害防範」的意識是否足夠。在眾多社會案件與戲劇中,我們總會看見站在第一線與災害交手的警消人員身影,但其實,真正會在第一線與各種意想不到的災害交手的,是你和我。
從小到大我們學過不少防災知識,但離開校園之後,你還有定期更新嗎?防災教育中應包含災前的「災害預防」、災時的「災害應變」以及災後的「復原重建」,尤其是在災時的災害應變,更是一般民眾最缺乏的。近日的幾次地震,你是否也在當下感到手足無措,甚至不知下一步該怎麼做?不可預期的災害,造成民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然而當災害發生時,要能在第一時間正確應對,往往取決於日常生活的訓練與教育。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彷彿把「日常」與「災害」切割成兩個部分,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馬照跑、舞照跳,一切歲月靜好。但災害發生時,變故突然成了利刃、將日常的美好畫面一刀劃開。由於人們對災害的不安與恐懼,我們經常會選擇「避而不談」。但生活在台灣,因地質特性斷層構造多,我們最常遭遇的災害就是地震。1999年的921大地震,深夜裡全島劇烈搖晃的景像歷歷在目,至今仍有許多人尚在承受生活中的「餘震」。除此之外,2009年八八水災發生嚴重水患及土石流、2020年台北林森錢櫃KTV大火⋯⋯等,都讓我們更明白,要能保障自己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必須要先養成「災害自救意識」。
東日本311大地震已過了十年,在地震頻繁的日本,很早就針對各類天災研擬出詳細的因應對策,時不時會在電視上看到日本校園進行防災演習的畫面,一群小朋友戴上厚厚的防災頭巾、穩穩地在桌子下方趴著,甚至將面對災害的危機意識從校園導入家庭,讓家家戶戶都有正確的災害防範與避難知識。
不過,「建立民眾的防災意識」到底要從哪裡做起?即便學校與社區皆有進行防災演練,但硬邦邦的守則難免顯得枯燥乏味。台灣設計研究院從社會設計的角度出發,自2019年開始,帶領台灣的設計團隊並邀請時任神戶設計創意中心副所長永田宏和先生擔任防災顧問,一起共創台灣的防災設計及社會創新行動,將災害的議題,透過設計行動獲得更好的改善。歷時1年的探索、學習、共創、分享,設計師團隊依照台灣常見的火災、水災、地震、溺水與急救為發想,設計出多款防災教具,期望透過設計的加值,做好防災準備,讓「防災演練趣味化、防災教具感性化」,透過設計的轉譯讓民眾都能輕鬆學習防災知識。
圖/透過闖關體驗、桌遊、疊疊樂等遊戲方式,可以輕鬆學習防災知識,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防災教育並非一聲令下的口號,如何讓專業的災害防範知識普及至不分年齡層的每一個人,「設計」或許就是關鍵的助力。今年3月開展的《消消防災》防災設計展集結上述的防災設計成果,從防災策略開始,運用設計思考改善及解決社會問題。策展人曾熙凱分享:「設計本來就是一個整合性、跨領域的專業。現在教育部已將防災列入課綱,要求教師設計防災教具,我認為其實這就是設計師可以發揮影響的時候。」也期盼透過「設計力」的轉譯,讓「防災」自然而然融入你我的生活。
在展覽中展出的8個防災教具,有火災防範的疊疊樂「驚呼火仔疊疊樂」及卡牌遊戲「火柴貓大作戰」,針對地震災害設計的桌遊「即刻反應15秒」和分組競賽「轟東轟東找東東」,模擬拋出救生圈協救溺水者的「救救阿災」以及受傷出血急救實作遊戲「鴨壓止血」,亦有以家庭為背景、邊玩邊認識綜合性災害的桌遊「保持冷靜」,和教你正確準備緊急避難包的「波波探險」等。
《消消防災》防災設計展展期自2021/03/11(四)~10/03(日),透過創意、多元化的互動遊戲與教具設計,有效推廣防災觀念,並用設計為防災教育加分。展出的防災教具也於嘖嘖募資平台正式上線,亦透過設計力的介入、讓「災害防範」變成一件輕鬆有趣的事。
圖/《消消防災》防災設計展的展期為 2021/03/11- 2021/10/03,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