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名古屋商人小塚兼吉,靠著販售文具累積財富,更曾買下市定古蹟「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魚夫專欄】臺北城內文具商的傳奇故事

【魚夫專欄】臺北城內文具商的傳奇故事 圖/魚夫提供
作者:魚夫
日期:2021-11-16

現在位於中正區衡陽路50號的「IRIS艾莉詩服飾衡陽門市」在日治時期是經營紙張、文具、石版、活版印刷和測量器、製圖機械等的商家「小塚本店」,店主是小塚兼吉(Kozuta Kenkichi)。 

小塚於1874年生於名古屋,30歲時(1904年)渡海來臺,隔年先在京町,今博愛路(京町通)和武昌街(春日通)路口開了家小塚商店。他和總督府的關係良好,許多商品都因此被大量採購,業務很快的推展開來,可以說是賺到「油洗洗」。

為了擴大業務,所以將商店遷移到榮町二丁目,也就是衡陽路現址,原來的老店就變成了支店兼印刷工廠,他很快的累積了財富,根據由郭中端建築師所主持的《臺北市市定古蹟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修護調查與再利用附近地區整體環境規劃研究》 裡,引1922年發行的《南國之人士》書中介紹時年48歲的小塚兼吉在 臺北市內設有數支店、家運隆盛,⋯⋯累積財富巨大等語。

日式看板建築出現在台北

位於博愛路102號的支店今日一樓為「阿圖麻油雞」。這棟建築在1930年左右改建,屋頂有座如望塔般的大型量體,在整排街屋上非常顯目,係屬「看板建築」的風格。

看板建築一詞出現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新興的商店建築形式,整個正面就是招牌,吸引往來的行人,由建築史學家藤森照信等所命名,形容從大正過渡到昭和早期的街屋景色。

右起第二棟IRIS艾莉詩服飾衡陽門市,是日治時期的小塚本店,魚夫提供。圖/右起第二棟IRIS艾莉詩服飾衡陽門市,是日治時期的小塚本店,魚夫提供。

日本城市商店看板建築的流行風,居然也出現在到處是仿巴洛克式建築的日治時期臺北城內,而且到今天仍䇄立不搖,也算難能可貴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小塚兼吉曾買下市定古蹟「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 

小塚兼吉賺大錢後,就到北投去買別莊,也就是現在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03號的「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就在普濟寺對面,平常並不開放。這是由年代前後不同的三棟建築,組成「雁行型」的建築群,好像天空裡雁鳥列隊前後飛行的模樣,展現日式建築裡對於光影、空間、植栽等的美學佈置。

由最前棟被標示為A棟為入口,約建於1932年至1935年間的「新松島旅館」,採「書院造」的風格,簡單說,日劇裡尤其是幕末的武家住宅,就經常出現這種16世紀後的日式建築定式;其後B、C兩棟原本是小塚的別墅,B棟係和洋併置的樣式,一樓外觀為洋式風格,外牆由紅磚和鋼筋水泥構成,走廊有西洋柱式,二樓則為和風木造房屋,推斷應係屬於接待外客等開放式公共空間,而C棟則純屬日式,也就是私人生活空間了,兩棟約於1919年到1922年建成。

看更多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曾祖父在台灣

小塚兼吉在臺灣的奮鬥史極為短暫,他可能於1927年(昭和2年)前就英年早逝,其次郭中端建築師的研究報告推斷小塚事業為於1942年結束,1943年,小塚本店及其支店撤銷,原址改名為「株式會社臺灣三省堂」, 代表取締役為加藤豐吉;別莊後也為新松島旅館買下,因為旅館和別墅之間有溪流經過,所以蓋了像天橋般的渡廊連通。

經調查1941年變成日本時代的臺灣銀行資產,可能曾為銀行頭取(總經理)的宅邸,戰後作為俱樂部、員工宿舍等用途,1960年代被指定為情報局特務爽住的宿舍,其中標示為C棟房舍在1956年至1961年間,蔣宋美齡曾短暫在此渡假,1970年歸還臺銀,後被列為市定古蹟,於2014年6月整修完工。

▲賺到油洗洗的日本人,在臺北有兩家店,在北投居然還有別莊!小塚兼吉本店4:09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旅遊文化復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魚夫專欄】臺北小上海的前世今生-榮町百貨世界
【魚夫專欄】風城味就醬好吃!
【魚夫專欄】城隍爺啊,水潤餅怎麼辦?
魚夫

魚夫

漫畫家、評論家、電視台總監、名節目主持人、動畫公司老闆。在將屆半百之年自求隱退,毅然決然離開台北,移民台南,開始樂活人生,尋找新生命。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班。自1982年至2004年曾任職報紙、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已自弘光大學退休,現為台南應用大學榮譽教授。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